【摘要】:現今,對青少年問題的研究頗多,青少年群體也是社會關注和保護的重要對象,他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問題存在普遍,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心理危機的反應,他們不僅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原因。適時在青少年心理危機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后進行有效干預,是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危機、預防機制
一、引言
青少年期,是處于從童年過渡到成年的階段,是身心各方面都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也是個體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家庭步入社會的重要轉折時期。在青少年期內,個體從心理與生理上發生巨大變化,發展迅速,一方面追求成熟,開始尋求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在認知發展、社會經驗等上認識嚴重不足,產生期望與現實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導致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等心理危機的出現。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出現對個體而言即是機遇,也是挑戰。能否控制得當是其今后發展是否順利的重要轉折點。對社會而言,應對青少年心理危機更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正確引導將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若控制不當,青少年心理危機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危機。因此,對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干預顯得十分重要,在這個干預過程當中,其中家庭與學校起重要作用,社會的引導給予家庭、學校強大輔助作用。
二、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含義、原因及表現
(一)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含義
青少年期對于個體來說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混合體,這個階段生理上的成熟,給他們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大人姿態,他們希望在這個社會上找到一個平衡的地位,或者說,一種來自于大人姿態的地位成就,也就是尋求社會角色的轉變。然而,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心理認知發展的不平衡,他們的社會經驗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力都嚴重不足,于是容易在某些問題上遇到挑戰。當一個人遇到困難,但是他的應對能力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困境時,這個人必然會產生心理的困擾,這種心理失調狀態就是心理危機。出現心理危機會伴隨著緊張、焦慮、抑郁、悲觀失望等個體情緒的產生,這些情緒如果不加入干預因素,會由淺到深慢慢發展到較難控制的地步,嚴重者可能會導致自殺、報復社會等危險情緒的出現,危及社會公共安全。
(二)青少年心理危機出現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危機其本身并不是我們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心理危機出現的原因,正是因為現今社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缺少關心、預防和幫助,才會導致許多青少年犯罪的產生,大部分事件的發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早有預兆,只不過沒有被早日發現,最終造成悲劇。
青少年的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絕不是一個孤立的因素決定的,社會的變革、家庭的發展、個人的發展都可能成為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在社會當中,我們生存的社會環境會發生各種無法應對的變化,這個時候個體須做出努力去適應這種變化。這種可能對個體造成心理應激反應,并可能導致個體的身心健康變壞的環境變化稱為危機源。[1]
青少年的心理危機源較多,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的變化都可能成為危機源。危機源的類型有:1、物理環境危機源,如火災、自然災害;2、個人的、身體性的危機源,如致命的疾病、身體傷殘;3、人際的、社會的危機源,如糾紛、重要親友的死亡、被強暴;4、普遍性的階段轉換,如青春期特殊的生命階段;5、非普遍性的階段轉換,如社會地位的變化;6、社會文化環境,如歧視、偏見、網癮;7、違反社會準則,如搶劫、攻擊等。此外,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危機源,它能促使健康狀況惡化和心理機能失調。日常生活瑣事會給青少年帶來一種隱形的煩惱,它不會因為一件瑣事就觸發青少年爆發情緒的神經,但會在日積月累中對青少年心理帶來很難消化的傷害。它雖然不如突發事件那樣強烈,但持久性卻長,難以被家長發現,若發現過晚,則會對青少年產生有害的影響。
經過筆者的走訪調查,大多數在校青少年都會有不同的焦慮現象,他們都認為自己存在很多讓人感到壓抑的問題。經過總結,青少年心理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七方面,一是人際關系,如與父母、老師、同伴產生的糾紛;二是突發事故,如車禍、溺水、猝死、墜樓等;三是學習壓力,如作業負擔重、考試壓力;四是暴力傷害,如被殺、被搶劫、毆打、敲詐等;五是情感挫折,如早戀;六是網絡成癮,如網絡不健康文化、網絡游戲、聊天;七是性侵犯,如性侵擾、強暴等。這些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里面,以人際關系、意外突發事故和學習壓力為主。
(三)青少年心理危機的表現
觀察青少年心理危機的表現形式非常有必要,心理層面的東西本身是非常隱蔽的,極不容易被發現,如果不通過他的表現形式去發現心理危機,這種危機最終會轉化成實質性的危機,對自己、家庭、身邊人以及社會都會產生不利的傷害。
心理危機首先呈現出來的是情緒的反應變化,通常表現為焦慮、抑郁、憤怒等。之后會跟隨情緒的狀況延伸到行為上,行為上的表現,通常有沉默、社交退縮、情緒失控、沒有食欲和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甚至與他人發生沖突,嚴重的會出現自殺傾向。
通過青少年心理危機表現的研究,其主要表現形式仍可分為以下幾方面;1、缺乏自信、自卑、悲觀失望;2、離家出走、逃學;3、孤僻、焦慮、怕與人交往、極度抑郁;4、對他人、社會態度冷漠,甚至消極攻擊;5、嚴重者自殺等。以上表現,若有發現出現,便要對其采取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加以調節,以防將心理危機轉化為行為危機。
三、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干預
(一)家庭干預
個體的產生最先就在家庭,家庭是每一個個體接觸到的第一個群體,家庭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尤為重要,可以這樣說,個體的性格雛形就在家庭中萌芽。因此,家長的干預對青少年來說像一個支持者。家長如何對家中的青少年進行干預,首先,家長要學會觀察,沒有誰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性格是什么、習慣是什么,這些一定要去了解觀察,當發現這些原有的習慣、行為開始與往常不同時,家長就應該加強警惕,試著詢問孩子的情況,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心。
為什么要說家庭是青少年的支持者,家長是最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的,發生任何問題,家長都不是首先站出來推卸責任的那位,而是會幫助孩子的那位,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顯得尤為重要。有調查表明,青少年從重要他人那里得到的社會支持具有可靠同盟、工具性幫助、價值增進、情感支持、陪伴支持、親密感、滿意度、沖突、懲罰等調節功能。[1]這些功能對正在處于心理心理危機中的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而這些重要的他人就是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等,他們都是青少年危機干預的重要角色,并且起到重要作用。
總的來說,在家庭的層面,家庭成員要給予家中青少年成員更多的關愛,加強聯系溝通,隨時跟著他們的心理狀況,及時參與干預,如果不能由家長解決的問題,及時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
(二)學校干預
我們現在所處的縣份上的學校對危機干預的出現多數還停留在補救階段,預防性的危機干預機制很少涉及。其實,不管是對于學生人身傷害而言還是心理而言,都應該將預防放在前面。要積極做好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干預和預防,做到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防范自殺和傷害他人事件發生,應當充分重視心理危機干預的初級預防。
在心理危機預防機制中建立三級預防機制又是尤為重要的,參與危機干預的工作人員包括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處、校團委、心理教師、分管校長等,而且需要圈權責明確,讓每位參與預防機制的相關教師和管理人員明確自己的權利責任與任務,讓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這種機制能讓心理危機事件被早日發現、為早期干預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
(三)社會干預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有力保障。在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這項工作里面,社會的協助是幫助青少年挽回損失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背后不可忽視的基礎。當青少年心理危機在家庭處、學校處都沒有挽回損失時,說明危機已經開始深化,這個時候社會中的危機干預專家需要提供幫助。這方面無論是社會還是校園都應該高度重視,由于專家的缺乏,很多地方沒有這樣的觀念。拿縣級城市來說,心理專家可以說幾乎沒有,做得好的學校會安排一名心理教師,但作用仍是微乎其微的。
另外,完善社會支持機構,可以防止和減弱危機事件的消極作用,是青少年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的重要保障。社會應該建立專門機構,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青少年在更大范圍內發展他們的同伴關系,促進他們人機溝通能力的發展。加強對相關危機援助機構的宣傳,能夠讓他們了解在發生危機事件之后,可以像哪些援助機構求助。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應該重視專業人員在危機干預中的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的相關法律制度,設置危機干預機構、建立危機預警系統等,提高危機干預的有效性和專業性。
四、結語
青少年團體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面對的心理危機是由于處于特殊年齡,其對未來的期望和對現實的不滿有著強烈的對比,這樣一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支撐現有的打擊,造成很多不正常的情緒產生。而作為能夠給予他們幫助的家庭、學校、社會等重要組織,需要及時采取各項干預措施,爭取盡早的將他們這種危險情緒消除或者緩解。這種干預,不僅需要了解個體的差異性發展,還要結合集體的干預影響有效的給予幫助,這就需要我們建立有效的干預機制。當然青少年遇見心理危機時,對于他們而言及時挑戰也是機遇,處理得好的將危機化為轉機,成為個體成功人生道路上的一項考驗,一塊墊腳石。但如果處理不好,任由其發展可能就會成為個體就此消沉的催化劑,嚴重者結束一生。所以,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呼吁各種團體組織,能夠對青少年心理危機這項問題重視起來,并主動干預,盡早的幫助個體,為其挽回可貴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邊玉芳、鐘驚雷、周燕等《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蔣赟、鐘驚雷.學生在校在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和作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8(11)
[3]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護理[D]2009
[4] 穆俊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D]2015
[5] 雷明君.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研究[M]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