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對特殊家庭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家庭的結構更加多樣與復雜。問題中的“特殊家庭”,主要指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留守家庭等。
由于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原因,此類家庭的學生,在學習、行為與社會適應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礙,對其健康成長與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特別指出:“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學習困難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教育關愛,完善學校聯系關愛機制,及時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提供情感關懷,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
由于特殊家庭孩子生長環境具有特殊性,學校與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指導,例如:定期與家長電話聯系或家訪,與學生家長深入交流,了解學生家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對策;可舉辦個別家庭教育咨詢活動,邀請教育專家針對不同類型家庭,介紹相應的家庭教育方法,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從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來關心、教育、指導孩子;可根據家庭類型不同,組織不同主題的家庭教育經驗分享活動,通過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間的互動,共同討論、分享家長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問:如何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答:家庭是孩子學習的重要環境之一,父母的言行舉止、家里的環境布置等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質量。想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營造好學的家庭學習氛圍。比如,周末和孩子一起在家閱讀書籍,一起逛科技館、博物館等。第二,為孩子安排固定、簡單的學習空間。比如,為孩子準備自己的書桌、臺燈,專門供學習使用;學習的空間里盡量不要放置太多可能干擾孩子注意力的物品(如玩具、電子產品等)。第三,巧用家裝布置,為孩子增加學習線索。比如,在家中張貼各種學習卡片;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到圖書館看書買書,和孩子一起布置屬于他(她)自己的“圖書角”,擺放適量的圖書。另外,家長還應重視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問:如何看待高中階段的親子沖突?
答:在高中生的家里,一個有獨立思想和判斷能力的大孩子往往會與父母意見相左。而父母顯然對于孩子的獨立言行還不適應,希望給予更多的指導,這有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控制或不理解,為此常常會引發針對控制的“反控制”,造成針對不理解的憤懣情緒,于是沖突就產生了。
親子沖突也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遇。雖然它以矛盾與糾葛的狀態出現,引發沖突雙方痛苦的人際體驗,但需要認識到,“反控制”是青春期孩子心理與行為變化的正常過程和重要表現,這種親子間的非常態溝通方式是有能量和價值的,沖突里會透露出許多反映沖突雙方心聲的信息。父母不妨嘗試理解十六七歲孩子發展的身心規律,靜下來讀懂孩子在沖突言行中的“話外音”;也給孩子一個機會了解和他共同成長的父母的心聲。不妨給予他更多選擇的自由,陪伴孩子去體驗成長的苦樂,將家庭的沖突轉變為成長的良機。
問:為什么家長的一舉一動會時時刻刻影響孩子?
答: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人腦中有一種叫作鏡像神經元的細胞,能夠像照鏡子一樣,通過內部模仿,去辨認出觀察對象動作行為的潛在意義,并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
鏡像神經元的功能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孩子一出生,鏡像神經元就在孩子的大腦中不停地運行著,傳遞他人的行動和反應。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神經元的反射中得到內化,模仿是鏡像神經元的重要功能,孩子一刻不停地在向父母學習,沒有一秒會被浪費。童年對孩子來說,是他學習最有成效的歲月,而父母就是他最重要的老師。身教重于言傳,可以說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編寫底層代碼。比如孩子看見父母每天都拿著書在閱讀,即使他還不懂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也會深深地留在記憶中,進入他的潛意識里,激發他對閱讀的興趣。孩子在性格、情緒、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同樣會受到父母影響。
(摘編自《家庭教育百問百答》,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國教育報》2019年08月3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