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家庭名單新鮮出爐~
這些文明家庭中,
有比翼齊飛的雙教師家庭;
有不斷延續輝煌,
退休后不忘貢獻社會的老教授;
有在災難、病痛面前不離不棄,
用愛創造奇跡的普通家庭……
其中,黃浦區有10戶家庭榜上有名
一起來找找有沒有你認識的↓↓↓
一起來了解一下
這些家庭的故事吧↓↓
王力行家庭——傳承美德孝敬雙親
百善孝為先。王力行的母親因患帕金森綜合癥常年癱瘓在床,父親早年因胰腺癌離世,妻子體弱多病、常年休養在家,養家重擔都落在了他的肩上。父親走后的這些年,王力行始終堅持侍奉母親、體貼妻子;妻子李芳雖身體不好,但為了減輕丈夫的負擔,仍每天照顧婆婆的起居。
有這樣一個好妻子,王力行也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在工作上,自從被委任為無照整治組的組長,不論嚴寒還是酷暑,他都堅持巡查。王力行一家始終以他為榜樣,把“孝”字家風落實在行動上。
孫旭東——帶著孩子做公益
孫旭東曾獲得“黃浦好人”“十佳黃浦好人”等光榮稱號。他和妻子愛崗敬業、積極進取。業余時間,他利用自己的醫學知識,為大樓里的老人們提供測量血壓、康復指導等服務;還經常和愛人帶著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看望英勇救火的“中國好鄰居”王海濱、參與關心自閉癥孩子的主題活動等。2017年,孫旭東在黃浦區倡導文明上網公益活動中帶領全體志愿者向社會發出網絡安全倡議,參與區委“五四”系列活動,編排了話劇《圓夢濱江》等,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
楊滌平——一家五口都是志愿者
楊滌平和愛人陶巧妹十分重視孩子道德品質、生活習慣以及學習方式的培養,二老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女兒作為老鳳祥的設計師,先后獲得各類獎項和榮譽稱號54項,申請專利78項。楊滌平夫婦十分熱心公益,外孫女在他們的耳融目染下,成為了一名敬老院的義工。節假日,夫妻二人主動走訪鄰里,與街坊鄰居關系十分融洽。楊滌平一家團結和睦、科學教子、積極進步、樂于助人,受到單位、鄰居的一致好評,他們用行動為詮釋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沈瑞華家庭——用熱情傳遞愛
沈瑞華始終熱衷于社區工作,他在社區居委會委員、居民區黨支部委員、街道僑聯副主席等崗位上兢兢業業,發揮余熱。每年吃好年夜飯后,他就忙著加入到社區值守志愿服務中,踐行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妻子鄭愛妹是市社會體育二級指導員,經常參與街道的文藝活動,積極配合做好文明小區創建工作;兒子沈祺成立了以白領為主體的“夢之翼”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積極參加社區各項活動,多次獲得各項榮譽。沈瑞華一家用志愿行動回報社會,用熱情感染更多人參與其中。
張宛青家庭——義務修理16年
在鄰里眼中,張宛青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是一個熱心的社區志愿者。37年前丈夫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癥,她每天悉心照料,不離不棄。2015年丈夫離世后,她為完成丈夫的遺愿,把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
張宛青教育子女要孝敬尊重老人,家事沒有對錯之分,家和萬事興。退休后,張宛青義務為居民修理眼鏡,十六年來,共計修理眼鏡一千余副。在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期間,她積極宣傳、主動作為,和居委干部一起,創建宜居生活環境。女兒在她的影響下加入了浦東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成為一名志愿者,經常放棄休息時間為家長答疑解惑。
陳林興——用照片記錄文化
1980年,陳林興進入上海人民照相館工作,工作中,曽被評為國家級高級技師。2012年,毛主席的隨身攝影師錢嗣杰老先生慕名來到人民攝影公司,請陳林興修復歷史舊照片,修復后的照片均錄入錢老出版的《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文獻中。
陳林興與妻子鞠萍相識、相知在校園,畢業后倆人在“人民照相館”從事整修工作。如今妻子鞠萍已經退休多年,而陳林興依舊在他們共同熱愛的崗位上奮斗著。夫妻倆熱愛人像攝影、更熱愛公益服務,他們相伴“走”弄堂記錄上海人文、“聽”音樂會品味優雅人生。
陳增玲家庭——最美雙教師家庭
陳增玲家庭是“新上海人”家庭,也是雙教師家庭。工作上,夫妻倆比翼雙飛,共創佳績。陳增玲連續三屆被評選為“黃浦區骨干教師”;丈夫黃滸多次獲市、區教學比賽獎項。夫妻二人還獲得黃浦區2013年教育系統“比翼雙飛優秀夫妻”稱號。
陳增玲夫婦熱心公益、樂于奉獻,夫妻二人都兼任街道社區學校老師,黃滸還是孫中山紀念館的共建聯系人,同時也是上海市博物館青銅館志愿者,他把自己的業余時間全部貢獻給了義務活動這個有意義的事情。身教為范、教子有方。他們的兒子黃陳一帆在工作期間多次獲立功嘉獎,曾獲上海市團市委授予的“上海市優秀共青團干稱號”。
費劉娟家庭——投身做志愿十余年
費劉娟是社區志愿者帶頭人,她成立排舞隊十年,期間自費參加民族舞學習班,提升技藝。為收集最新舞蹈資料,她主動到社區老年學校學習電腦;作為“老伙伴”結對志愿者,她關心獨居老人,帶動團隊成員為社區孤老戶、低保戶、殘疾人家庭等弱勢群體服務。愛人萬耀明處處以共產黨員的高標準要求自己,在社區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費劉娟家庭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子女的品格教育。兒子萬耀明精通電腦音響,多年來為排舞隊制作轉錄舞蹈音樂,還發揮一技之長為鄰里修理錄音機。孫子積極參與各類社區活動,是社區的“小明星”。
屠定安——“家和,即萬事興”
走進屠定安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屠氏家訓:立正向前走,家和萬事興。屠定安的父親,102歲的屠玉珊認為:只要家庭和睦了,那么做什么事都會順順利利?;加屑t斑狼瘡的屠定安,每天擔負著照顧百歲父親和94歲母親的責任。父親年紀大了,需要常年吃中藥調理身體;妻子近期也查出乳腺癌,病情反反復復,需要治療。屠定安不僅要貼身照顧妻子,每天還要抽空去不同的醫院為父母和妻子分別配藥。他平時生活儉樸,為小輩們做出榜樣。雖然上有百歲老人、下有牙牙學語的小孫子,但是屠定安一家始終秉承著家訓,將積極正面的精神狀態融入到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身上:家和,即萬事興。
蔡國均家庭——退休教授熱衷公益
蔡國均、方佩雯夫婦退休前分別是同濟大學建筑工程系教授、交通大學外語系副教授。他們家祖孫三代始終遵循“以善待人,以誠處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家訓。1995年,蔡國均從同濟大學退休,雖然有N種方法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但他卻20多年如一日,做好社區志愿者。蔡國均是瑞金二路社區各界人士聯誼會常務副會長,他創了SUNDAY合唱團,并擔任合唱團的團長。愛人方佩雯長期從事俄語和英語的教學,她在合唱團擔任外語翻譯兼鋼琴伴奏,起到了賢內助的作用。蔡國均熱心社區工作,在擔任思南社區“民情氣象站”站長期間,不辭辛勞,全身心地投入,社區不少民生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圖文 / 黃浦女性
編輯 / 黃騫文
疫情防控,每日大轉盤活動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