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學員(女性,以下化名“阿月”)問了小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背景比較復雜,我們借它來和大家探討如何與與生俱來的原生家庭共處。
阿月離婚了,原因是因為小孩的教育問題和婆婆、丈夫的分歧很大,后來矛盾加劇。
離婚的時候小孩比較小,只有四歲。一直到小孩七歲了,前夫及其家人始終告訴小孩,他的母親在外地上班,不能回來看他。
且前夫家里不允許阿月見自己的孩子。阿月擔心漸漸地孩子不認識自己了。阿月想見自己的孩子。
她想與孩子的老師溝通。但是前夫家里人都很強勢,她擔心會連累老師。
因為老師比較年輕,不一定能處理好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她想要讓孩子自發地產生尋找自己母親的想法,然后主動地和母親相認。
但是,她又擔心,如果真的相認了,紙包不住火,前夫家里人肯定會阻止他們相見。
所以,阿月想知道對小孩最小創傷的情況下,如何處理這件事。
01
告訴你一個秘籍
其實,精神分析這個東西,還真不是靠學出來的,也不是靠教出來的,甚至也不是靠天賦,靠的是什么呢?當然是秘籍了。
人類創造的很多東西都有秘籍,沒掌握秘籍的時候,相當于你沒有那把鑰匙,費了很大勁也入不了門。
很多人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那把恰當的鑰匙。
阿月最大的問題是,她既不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也不是一個心理專家,只是一個普通的女性。阿月可以做些什么呢?
假設這是一部長達100集的電視劇,阿月需要確定自己在劇中的角色身份,以及對應的臺詞。
02
秘籍中需要注意的點
前段時間,小明在央視錄制節目。
錄節目前和臺里導演有過不少溝通,導演在節目錄制過程中教小明在節目中如何說話、以及各種細節、注意事項等等。
這個過程中,小明收獲了不少知識:電視臺的導演強調的是流程,電視劇的導演強調的是故事。
但是,無論哪種導演,他們的基本功底都是一致的:講求階段性的主題目標。
03
書寫劇本
再回到阿月的故事上,我們用三個階段來敘述。
第一階段:主角當然是阿月和她的前夫,其他人就是配角。
臺詞圍繞的就是愛與信任展開。這部分劇本卻不盡如人意,因為結局不太圓滿。
第二階段:阿月離婚了,重新尋找她的生活,前夫以及婆婆也有了新的生活,孩子也漸漸長大了。
我們現在來思考:這部分的主角是哪些人呢?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臺詞、劇本又有沒有變化呢?——肯定是有變化的。
阿月想要知道怎么做,就要重新定義一個和以前同身份的自己。
重新用新的臺詞去建構與別人的關系,爭取讓這部分故事不再是一個失敗的結局。
第三階段:這個階段就更重要了,大家目標觀點不一致,這就需要阿月、她的前夫以及老師等,大家在未來的故事有一個共同的東西。
這樣大家才會共同來建構,這個故事最具有戲劇性的沖突的地方在這里。
04
解決之道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第二個階段。
阿月能調整新的身份角色,并且發展自己由身份改變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活變化。
當阿月能夠扮演好一個新身份時,她的人際互動方式、她的人際互動語言、她所擁有的資源都將和第一階段的阿月有著天壤之別。
這種改變真實的發生,故事的情節就會被推動,現在固著、處于僵局的形勢也會變化,其實當阿月成為2.0版本的阿月時,原來的夫家和阿月舊模式的關系也會自然變化。
所以,小明想要暗示的是:每個人都要分別做好自己。小孩要努力地健康成長,阿月要自己開拓一片新的天地,創造一份屬于自己的生活。
第三階段,故事的主角就一定要發生變化了——隨著日月流逝,小孩會慢慢變成故事的主角,其他人圍繞小孩都開始成為配角。
我們要考慮的是,在這個以小孩為主題的故事里,他的角色、他的臺詞以及他的劇本發展走向。
其他人都要慢慢地開始允許以孩子為中心視角去建構他自己的故事。
能做到第三階段,所有人都會共鳴。
05
想要happy ending這樣做
但是如果到第三階段,每個人都仍然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構孩子的生活,就會影響孩子主體性資格的建立。
如果發展到第三階段,故事的主角還是媽媽、爸爸、婆婆、老師等,就必然會成為一個失敗的故事。
每個人都要學會尊重孩子,讓他去建構對父母生活的不同看法,也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這一整部電視劇的主題和主旨。
因為當一個孩子脫離原生家庭的那一刻,人生就不再是別人的人生——困惑是自己的,喜樂是自己的,榮光是自己的,抑郁是自己的……
所以,如果這個故事的主題和主旨最終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去建構的,必將是一個happy ending!
06
劇本中的主角更迭
事實上,孩子并不是像成人以為的那樣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大多數兒童,盡管生活在高危的環境中,仍然發展為健康的、符合傳統意義上“成功”的年輕人。
所以,即便是兒童,也具有自我矯正的傾向,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夠發展出能力、自信和自力更生等技能。
所謂的原生家庭帶來的負性影響,不是癌癥,頂多只能算是一場重感冒,只要補救得當,那些負性病毒就會被抑制不再蔓延。
而那些因為“原生家庭”衍生的看似不可解決的問題,也會一天天好轉。
07
媽媽正確的做法
想起曾經聽過的一個故事,說給阿月聽再合適不過了。
一個母親帶著她5歲的兒子乘飛機旅行,途中飛機發生故障。
這時廣播里傳來播音員的緊急通知:“各位乘客,現在飛機出現故障,請大家保持鎮靜。
現在,氧氣面罩已從座位上方落下來,請大家戴好氧氣面罩。
帶孩子的乘客,請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后再幫孩子戴上氧氣面罩?!?/span>
這時,那位帶著5歲兒子的母親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
她需要做的,就是按播音員的指令,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后再給孩子戴上氧氣面罩。
但是,如果她用本能的愛做出反應,先急著給孩子戴氧氣面罩,可能會在緊張之中手忙腳亂。
耽誤了時間,又導致自己缺氧,結果是,沒能救了孩子,同時也搭上自己。
這個故事,意在提醒:真正的母愛不只要出于本能,而且需要上升為一種有意識的愛——有意識培養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有關懷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