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今年三年級,從一年級開始我和他爸就輪流陪他做作業,很多課外課程還都是我們學會了再教孩子。我們特別擔心這樣的陪伴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性。
專家觀點
馬駒橋鎮中心小學張艷榮老師:家長的陪伴對于孩子成長非常重要,但家長需要不需要全程陪伴呢?這也是很多年輕家長很困擾的問題。很多家長吐槽,感覺陪著孩子又上了一次學,但是孩子學習效果并不好。每個陪學家長時刻要提醒自己注意分清主次:陪學永遠只能擺在一個次要的位置,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孩子。
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
如何做到“有效”陪伴呢?父母應該了解,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并不能真的讓他們養成好習慣,反而會有很多弊端:首先,孩子在寫作業時如果父母陪在身邊,注意力不自覺地會被父母所影響而不能專心,有時候父母的插嘴和指導也會打斷孩子的思路,他們會失去思維的連貫性。同時,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經常性的指導或提示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從而完全按照父母的思路走,慢慢的,一遇到問題自己不思考而直接問父母,企圖從父母那里得到答案。此外,父母長期陪孩子學習會讓孩子產生錯覺,就是我的學習最重要,父母陪我寫作業是應該的,結果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性,如沒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肯寫作業,或者父母再忙也要陪著寫作業等任性情況的發生。
另外,父母陪孩子做作業,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時時刻刻被監督的緊迫感而失去學習的自由感導致心理壓力增大。值得注意的是,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做出的指導和評價往往負面多于正面,甚至還會發脾氣,隨口做出“你怎么這么笨!”“別人會你怎么就不會呢!”“上課你是怎么聽的!”“這個題目這么簡單!”等等的評價,而這些行為或者言語很容易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自卑感,失去自信。
聰明的家長該怎樣陪伴孩子學習呢?首先,變“全程陪學”為“站點陪學”。一般情況下,很少有孩子喜歡父母陪著寫作業,因為時刻的監督會讓人喘不過氣來。但也有例外情況發生,比如有些題目確實很難,需要不斷的提示和指導,然后孩子經過思考后才會正確做出。這時,可以跟孩子做好溝通和交流,在確保沒有疑難問題的情況下,再讓孩子獨立寫作業。此外,不要放棄權威,變“乞求陪學”為“引領陪學”,家長千萬不要害怕孩子不學,因而乞求孩子學習。也不要威脅,不要誘惑或者用交換來換取孩子的努力學習,一定為孩子樹立內心的榜樣、學習的信心,讓孩子明白學習成績不是關鍵,學習的目的是將來可以怎樣,讓他們的內驅力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