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井田”的形制,《周禮》的描述說“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鄭玄作注說:此畿內采地之制。九夫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
《孟子*滕文公上》說得更清楚一點,孟子論及三代做了一個對比:“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 ,其實皆什一也?!毕拇繎羰谔镂迨€,每戶上繳一定的收成;商代的井田制,把六百三十畝地分為九個區域,每一份七十畝,八戶各分一區是私田,中間一區是公田。公田由這八戶一起耕種,收成歸公,就不再從私田里抽取收成。
周代的井田孟子說是“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卑丫虐佼€地分成“井”字樣的九個區域,每一份一百畝,八戶各分一份是私田,中間一百畝是公田。公田再分八份,每戶各耕種一份。實際上每戶就分得田地一百一十二點五畝,然后從這一百一十二點五畝地的收成中抽取十分之一上繳。
收成上交之后,這就是國家運轉的基本費用?!肮释跽呔泳女勚?,收經入以食兆民,周訓而能用之,和樂如一。”周王坐擁著九州的土地,用這些收入來供養萬民,然后用忠信教化萬民,使他們和諧安樂。周王怎么來實現這種和諧呢?“聘后于異姓”、“求財于外方”、“擇臣取諫工”。遵守同姓不婚的制度而從異姓聘取王后;使各方以其財物進貢;選取官吏任用直言敢諫的大臣。
楚國大夫觀射父和楚昭王論政時也說,“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經入焉,以食萬官?!薄熬女刧āi”就是九州的意思。天子有九州之田養育萬民,收取十兆賦稅以養育萬官。
孔子和弟子冉有也討論過“井田制”的問題。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季康子是魯國正卿,也曾經和孔子問政,問孔子“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殺了那些無道的人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痹谏衔欢┥普癖厣?。
“季康子谷以田賦”,季康子想根據田畝數量征收賦稅,讓冉有去問問孔子的態度。魯國這時候應該早就是按畝征稅了,《左傳》記載魯國“初稅畝”的時間是宣公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94年。
孔子其實持的是反對的態度,所以就講起了先王之制?!跋韧踔粒镆粤Γ破溥h邇;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先王根據土地的肥瘠確定土地的等級,再根據年齡、力氣大小來分配耕田的數量以及確定上繳的賦稅。至于那些鰥、寡、孤、獨,國家有軍旅之事就征收他們的賦稅,如果沒有戰事就不征收。
那么究竟一井的收成有多少要上繳呢?孔子說是“其歲,收田一井,出稯zōng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稯”、“秉”、“缶”都是計量單位??鬃舆@里說的“稯禾”是六百四十斛小米,“秉芻”是一百六十斗飼料,“缶米”是十六斗大米。
孔子說,“先王以為足”,反正先王覺得這樣足夠了;而且此“周公之籍也”,這是周公定的籍法。季康子你覺得不夠你想挑戰先王和周公,那就不用問我的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