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音義和內涵。最近,在閱讀《史記》時,我發現了"桎梏"一詞,不禁對其發音和含義產生了好奇。它不讀zhì gào,也不讀zhì kù,今天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桎梏"的本義
《說文解字》中說:"桎,兩手械也。""梏,兩足械也。"指古時用來拘束罪犯手腳的刑具,兩者連用,便是"桎梏"。《韓非子·難一》:"猛虎在梏,而蒿狗吠之。"比喻處于困境中的英雄豪杰,反而遭到小人的冷嘲熱諷。
二、"桎梏"的引申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桎梏"逐漸引申為束縛、羈絆的意思。《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三載》:"陛下幸蜀,外戚專權,公卿束手,國事荒蕪,此乃桎梏之道,非致治之術也。"這里的"桎梏"喻指君王受外戚把持朝政的羈絆,政令不出,百姓遭殃。又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之為相國也,內不見嫌于親戚,外不為亂于枝屬,處無隙之世,履不測之任,此古人所難及也。"這里用"桎梏"比喻諸葛亮作為宰相,所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
三、"桎梏"在古代詩句中的應用
1.兩漢王逸的《九思》 管束縛兮桎梏,百貿易兮傳賣。
2.魏晉左思的《三都賦》 否泰之相背也,亦猶帝之懸解,而與桎梏疏屬也。
3.唐代柳宗元的《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
4.唐獨孤及的《三月三日,自京到華陰,于水亭獨酌,寄裴六、薛八》 他年解桎梏,長作海上人。
四、"桎梏"字的演變
從《甲骨文》到《金文》,"桎"與"梏"均為獨體字,至《說文解字》才合二為一。《漢語大字典》"桎"字下有十個義項,"梏"字下也有兩個義項,足見其演變之豐富。"桎梏"也可引申為"束縛"、"羈絆"之意,用以比喻思想、言論不自由或行動受限制等。
五、"桎梏"的讀音
正確讀音:zhì gù
常見錯誤讀音:zhì gào、zhì kù
六、結語
縱觀古今,英雄豪杰常常飽受"桎梏"之苦。他們心懷天下,卻往往遭人猜忌;志存高遠,卻時而陷入牢籠。管仲遭囚,鮑叔不察;諸葛困于權臣,陳勝起于縣獄。然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英雄們雖一時被"桎梏"羈絆,但他們的抱負與功業,終將被后人傳頌。愿天下少些猜忌,多些包容,共創盛世,同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