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家長向我傾訴她的煩惱:
- 她受夠了吼叫著叫兩個孩子起床。每天早上,兩個孩子磨磨蹭蹭的刷牙、洗臉。天天總是急急忙忙趕到學校。
- 于是她決定改變一下:買了一個鬧鈴,并告訴兩個孩子,他們自己設定時間,自己起床、刷牙、吃早飯。第二天早上,這個方法挺管用,她得以清閑了一下。為了利用有限的時間,她決定以后每天這個時間去買菜了。
- 可是,過了幾天,她買了菜回來,發(fā)現兩個孩子還沒有起床。原來,孩子關掉了鬧鐘,又睡著了。然后她又開始了以往吼叫模式:沖進孩子臥室,“快!趕快起床,再不起來就要遲到了”……
- 就這樣,買的鬧鐘也不管用,她又陷入之前的狀況。
孩子的壞習慣讓我們很抓狂,于是,我們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改正它們。
或許因為管教方式的改變,也或許是迫于我們的權威。孩子的行為向著好的方式改變。我們開始欣喜若狂,認為管教有效了。
接著,我們認為孩子的行為已經得到矯正,開始松懈。解除了我們的管教模式,而孩子的不良行為卻又趁機“卷土重來”。并且還比上一次更加的嚴重。父母又陷入和孩子作斗爭的境地。
管教過程中的“盤尼西林法則”
約翰?羅斯蒙德在他的著作中《有效的管教》中談到這樣一個現象:
不要把孩子行為的緩解和改正混為一談,如果在行為剛有所改變就停止,那很有可能問題會卷土重來,而復發(fā)的問題通常比原來的問題更難矯正。
這就是他所說的“盤尼西林法則”。那什么是盤尼西林法則呢?
盤尼西林也稱為青霉素,是一種抗生素的種類。
假如,你得了扁桃體炎,醫(yī)生開給你7天的藥,叮囑你每天按時吃藥。吃了3天之后,你覺得自己的病好了,就把醫(yī)生的叮囑給忘記了。結果幾天之后,你的扁桃體炎復發(fā)了。甚至比上次也還嚴重。你只得再去找醫(yī)生,這次醫(yī)生要加大你的藥量,并且叮囑你按時吃藥,不然你的問題會更嚴重。
因為,留下的病毒都是比較強壯的,只要沒有消滅,一旦得以機會反撲,那就會出現更厲害的后果。
這種現象也適用于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剛有好轉時就停止管教,這只會增加孩子不良行為的反復性,并且復發(fā)的要比之前的更加難以管教。

所以,父母在孩子的行為剛有所好轉的時間就停止干預,這只會讓孩子的行為出現反復。并且,這也“告知”孩子,父母沒有有用的方法來制止他的不良行為。所以在下一次的解決問題中,孩子的反叛會更加的強烈。
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幾個階段
在《孩子,挑戰(zhàn)》一書中寫到: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或者要求孩子遵守規(guī)則,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專心在事情上而不是個人的權威上,并且有始有終。
孩子一次的不良行為或許還沒引起我們的重視。而當這些不良行為引起我們的關注時,心里也須明白:這些行為絕不是一日、兩日的積累。所以在改正孩子不良行為時,必須要做好堅持不懈的準備,有始有終才能徹底扭轉局面。
根據約翰?羅斯蒙德的想法,一次成功的改正行動是可以一步步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它的步驟看起來大概是這樣的:

*︳剛開始的反抗期
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已經引起家長的關注,但是又不愿意喪失自己對整個家庭的影響力。所以剛開始會他會激烈反抗。
每一次管教的開始都是艱難的。孩子的哭鬧、發(fā)脾氣、撒潑、委屈等行為常常會讓我們做出讓步或者妥協(xié)。不幸的是,孩子還比大人更加有耐心、更頑強、辦法更多、心思更多。結果就是我們直接拿孩子毫無辦法。
所以,剛開始的堅定很有必要。我們的堅持可以提供給孩子必要的界限。如果沒有界限孩子就會不斷探究父母的邊界在哪里,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孩子的行為越來越過分,甚至走向極端。
此外,我們也應該反思,為什么我們的管教方式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抗?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命令孩子怎么去做,怎么去改正。管教的方式得不到孩子心里的認同。
如果我們能在管教的過程中,讓孩子參與進來,他們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甚至會判定,給自己設定一個行為界限。即便到最后做決定的依然是我們,但是孩子還是認為自己的想法受到的關注,也就不會更加反抗父母的管教。
就像《正面管教》中所說的那樣:“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要贏得孩子的心”。

*︳蜜月期
渡過艱難的開始階段后,孩子表現的極其配合,完全按照按照我們的意愿行事。因為他們知道良好表現可以使我們對他的管教減輕。
但這只意味著癥狀的緩解,就像剛開始的盤尼西林治療一樣,孩子的問題隨時都可能復發(fā),只有我們持之以恒地實施計劃才能收到長期的效果。
就像下面的這個例子:
- 哥哥和弟弟想養(yǎng)一只狗,為此他們倆懇求了好久。最后他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但是前提時,孩子們得自己照顧好狗狗,并且父母和他們約法:如果不能照顧好狗狗,就把狗狗送走。
- 剛開始,孩子的確很盡責??墒菦]多久,照顧狗狗的事情就落到媽媽身上。因為他倆經常忘記這事。媽媽為此一再的提醒、督促、甚至還用上了恐嚇。效果也只管幾天。到最后,照顧狗狗的任務直接落到的媽媽身上。
很多時候,雖然我們提出要求來管教孩子,卻沒有做到堅定的執(zhí)行。尤其是當孩子的行為有一些改變,我們就放松對他們的要求。
就像上面的媽媽,若能堅定執(zhí)行之前的要求:當孩子不照顧狗狗時,就把狗狗送走。那么孩子就能知道自己行為的不妥,也就不會出現后面的情況。
如果我們能前后一致,堅定執(zhí)行。孩子們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形成清晰的邊界,而不是像這樣一次次的挑戰(zhàn)我們的底線。

*︳復發(fā)階段
如果不堅定的執(zhí)行,孩子的行為就會出現反復。因為他們還想努力一下,掙回他們的控制和權利。
復發(fā)階段的我們容易對之前的管教方式產生懷疑,繼而錯誤認為,孩子的行為之所以沒有得到改善是因為我們沒有嚴厲的懲罰。
很多家庭的管教陷入這樣的怪圈: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父母嚴厲的懲罰;孩子暫時的停止,然后又找出更聰明的方法來扯平。父母繼續(xù)采用更嚴厲的懲罰,報復的循環(huán)永無止休。直到最后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所以,面對孩子復發(fā)的問題,無須氣急敗壞,只要堅定之前的管教即可。

*︳問題開始緩解
我們的堅持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會妥協(xié),他的那些行為根本無法實現他的目標,他就會去調整自己的行為,誰也不愿意做無用功。
孩子意識到你的決心,所以開始按照要求行事,他們不好的行為被逐漸的取代,良好的行為開始形成。
*︳徹底改正
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必須以孩子認知上的轉變?yōu)榻K結。
比如,面對拖拉,孩子的改正可能是迫于壓力,而并非真正認識到這種行為不妥。這樣即使行為改變了,只要一有機會,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繼續(xù)的反復。
別被一時的行為緩解所迷惑,更多需要我們去觀察,看看孩子是否真的認識上發(fā)生了改變。

對癥下藥,才能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1、多想想為什么?察覺背后的原因,更好對癥下藥
《孩子,挑戰(zhàn)》中就寫到:孩子的所有不良行為都源自內在的動機,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孩子們出現不好的行為,我們應該多想想為什么?
-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把衛(wèi)生間的紙抽出來放在水槽里,你應該仔細觀察,多去想想他為什么這么做,而不是狠狠的打屁股。
如果我們只看到癥狀,而非引起癥狀的原因,那么針對癥狀的治療就會反反復復,不得斷根。
如果多去問問為什么?我們等于讓孩子知道我是在乎你的想法的,站在你的這一邊的。那也就相當于在管教的過程中,贏得孩子的合作。

2、避免陷入權利爭奪,而是想辦法贏得孩子合作。
管教的過程不是父母說了算,必須聽我的,而是通過有技巧的引導,給予選擇權,讓孩子覺得每一個行為都是自主自發(fā)的,增強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比如說孩子看電視這事兒,如果簡單的命令孩子,關掉電視,不許看了。這就是在以家長的權力在脅迫孩子。而孩子也必然想要奪回自己的權力。
好的做法應該是提供孩子選擇:你是想再看15分鐘,還是現在關掉電視出去玩,還是玩會自己的玩具。這樣對于孩子來說,他們自己也會多了一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想法,而有更好的行為導向。
如果孩子沒有了敵人,沒人跟他爭了,他自然也就不會爭了。不良的行為也就消失了。
3、多運用鼓勵的方法
- 兩歲的孩子正小心翼翼地給你端一杯水,而你向他大喊:“你還是讓我來吧。等你長大再做?!?/li>
就是這樣的幾句話,給孩子澆了一盆冷水。嚴重阻礙了孩子的認知,讓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們需要表達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的支持,這就是在鼓勵孩子。
鼓勵能夠建立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這一點我的感受異常深刻,經常被鼓勵的孩子他臉上都洋溢著自信。而好的行為會被孩子堅持下來,不良行為也得以在鼓勵下克服。

教養(yǎng)孩子時,堅持原則非常困難。特別是當我們經歷了一天的工作、奔波之后,繼續(xù)堅持的原則會讓我們懊惱、疲憊,很有可能在此刻放棄。但也正是教養(yǎng)孩子中最重要的地方,所以盡量的堅持下去,這樣孩子的不良行為才能得到更好的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