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5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27312例。
面對此點多、面廣、頻發的疫情態勢,孩子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和不適感是正常的,從嚴從實從細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身體防護基礎上采取科學積極的心理調適方法,理性而智慧地面對疫情。
面對疫情不必恐慌
面對新冠疫情,睡不著覺,食欲不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煩躁、易怒等都是常見的。
出現這樣的情形,我們可以通過轉移注意等方式進行自我情緒調節,也可以用電話、短信、視頻等方式積極與他人交流,合理宣泄情緒;還可以使用科學的心理學治療方法來幫助自己,包括深呼吸、冥想、正念運動等科學而積極的行動使自己從恐慌中走出來。
少數自我調適不能緩解的,也可以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總之,危機給我們帶來的系列擾動,是可以科學應對的。
專家建議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 唐登華
面對疫情下的恐慌,心理干預應最大程度發揮效能:
建立與病毒和危險的邊界是重中之重。人們暴露在危險的病毒面前沒法不恐慌,這是心理干預的限制與無能,這時候緩解恐慌最重要的是和危險建立邊界,例如要讓疑似者感覺到自己也是被防護于其他疑似者的,有感冒類癥狀者去就醫是被防護于病毒的,讓醫護及管理人員確實感覺到自己是被有效防護的而不僅僅是憑情懷的,有效的防護管理是緩解心理恐慌、減少傳播的重中之重。
不需要不必要的“勇敢”。此時面對面的幫助就不如線上的遠程關懷。
心理幫助的前提是“不打擾”。促其自助很關鍵。
面對孩子的焦慮,家長這么做
在突發的疫情面前感到擔心、謹慎是很自然的,且這些擔憂對我們有積極的保護作用,能使人對疫情保持警惕,遠離危害的環境;但過分焦慮不但無助于抵抗病毒,反而有損我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可以:
1.減少孩子與疫情負面信息“風暴”的接觸。過度吸收、夸大負面消息會帶來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家長首先要做好示范和自我管理的作用,科學地看待并向孩子溝通關于疫情的知識。做到不把疫情夸張化,做好自身的防疫衛生工作,減少外出和社交,保持衛生清潔。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減少孩子在疫情信息中的暴露度,幫助孩子把“隨時看新聞”改成只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從權威媒體了解疫情進展、學習防疫知識,其它時間回到與家人的生活中。
2.覺察自己的情緒,坐下來坦誠溝通和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家長首先要覺察和接納自己針對疫情所引發的不同情緒,了解疫情對自身行為上的影響。同時,家長在接納自身情緒的基礎上,對孩子的情緒感受做出回應。可以告訴孩子,正常的擔心和緊張是有保護作用的,全家人會一起認真做好防護,彼此照顧。通過這樣的回應,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也是能表達的;引導孩子認識這是自我保護的反應。
3.通過多種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舒緩情緒。可以讓孩子通過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也可以自由書寫或自由涂鴉。如,讓孩子挑選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感覺舒服的音樂,不用想太多,拿起本子憑感覺寫下去或畫下去,從而達到舒緩情緒、放松心情的目的。
4.主動與孩子討論,引導孩子以“積極”的視角看問題。讓孩子問自己,他所擔心的事情是否100%一定會發生,和孩子一起探討關于疾病治愈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方面的信息,降低孩子的擔憂,引導孩子有一個積極的認知和期待。
5.和孩子一起運用各類放松和藝術表達的方式,改善不良情緒。如簡單的“腹式呼吸法”“肌肉伸展法”等各類放松手段可以有效調節情緒。網上可以很便捷地獲得相關視頻,可對照練習。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藝術表達,例如繪畫的方式,畫出若干種想象人類戰勝病毒的方式,或者是戰勝病毒以后的美好生活。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增加掌控感,同時對未來增加希望。
6.針對本身有情緒問題(如抑郁傾向等)的孩子,家長要注意做好孩子狀況的監測和治療輔助工作。本身有一定情緒問題的孩子,疫情期間可能會體驗到更大的情緒壓力。建議家長除了從以上幾點著手幫助孩子之外,還要做好孩子每日狀況的觀察,盡量安撫穩定孩子的情緒。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極端行為(如自殺想法或意圖、自殘行為)請盡快聯系醫生、咨詢師尋求支持;務必遵醫囑用藥,堅持咨詢和治療不間斷。
愿疫情早日散去
愿山河無恙
人間皆安
綜合自中國教育報、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來源: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