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心理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超過80萬人死于自殺,自殺未遂的人數是這個數字的25倍。近年來,患抑郁癥的青少年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曹長杰是阜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情感障礙病區主任,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心常務主任,感覺統合高級訓練師,安徽省健康服務業協會心理健康服務分會委員,安徽省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阜陽市第二期高層次專業技術后備人才。
昨日,記者專訪了曹長杰,在他看來,自殺可以預防,只要我們用心一點,就可以幫助深陷痛苦的人遠離死亡。

病例
走過去了,便是重生
曹長杰接診過很多企圖自殺的患者,而最多的是抑郁癥患者。對這些患者來說,走過去了,便是重生……
高二那年,小潔(化名)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殺的念頭不止一次出現在她的腦海里。母親覺察到問題后,立即帶她來到了市三院。在這里,小潔向曹長杰袒露了心聲:父親脾氣古怪,父母感情不好,媽媽支撐著家,她努力做個懂事的孩子。長時間的壓抑讓她患上了抑郁,感覺生活灰暗,不止一次想結束生命,甚至付諸行動。
此后一段時間,在媽媽的陪伴下,小潔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逐漸回歸學校,并最終如愿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作為醫生,我和她的見面次數有限。但我知道,為走出抑郁癥,他們一家人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有一類抑郁癥人的痛苦,只有患者本人能夠體會,一旦情緒崩潰,很容易走上自殺的極端。兩天前,曹長杰接診了患者曉曉(化名),在外人眼中,她漂亮、開朗、能干,工作好,為人熱情。可是曉曉的生活并不快樂,她從不敢讓自己閑下來,把工作安排得滿滿的,并且經常加班。一回到家,閑下來時,強烈的自卑感向她襲來,必須吃藥才能睡著,可噩夢一個接著一個。這讓曉曉情緒崩潰,一度要自殺。
“曉曉是,屬于抑郁癥的一種。這類患者一般會封閉自己,即使最親近的人也很難走進她的內心,情緒一旦崩潰很容易自殺。”曹長杰說,現在他正在為曉曉進行治療。
前兩天查房時,曹長杰發現一名精神分裂癥患者脖頸處有繩索的勒痕,家人說只是一轉眼的工夫,病人就企圖自殺。曹長杰說,與抑郁癥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防不勝防,其中包括命令性幻聽自殺。例如,幻聽讓病人去死,病人會毫不猶豫地采用跳樓、自縊、用頭撞墻等方式自殺。“這種自殺極具危險性。”

對話
這些自殺前兆,不容忽視
記者:近年來,輕生被救的人頻現報端,自殺人群有哪些特征呢?
曹長杰:有人說抑郁癥是心靈的感冒病 ,說明抑郁癥可能隨時襲擊任何一個人,卻不像感冒那樣容易治療。抑郁癥被稱為頭號心理殺手,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高于一般人的50倍,約15%死于自殺。在自殺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人群增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接診的90個病人中,有20個是青少年。這些青少年大多有自殘的行為。他們并非真的想自殺,而是想引起家人的重視,如果家人重視,他們可能會像小潔一樣重獲新生;但如果被忽視,他們可能會走向極端。
記者:自殺真的能預防嗎?自殺前有沒有一些征兆?
曹長杰:自殺可以預防,特別是對抑郁癥患者來說,自殺前往往有一些征兆。比如,有些人常常會把“生活真沒勁”“太沒意思了”“人生好無聊”等這些消極的話掛在嘴邊;突然向家人送禮物等異常舉動;或者突然情緒變化;睡眠模式明顯改變等。有兩類人尤其要注意,一是隱匿的抑郁癥患者,雖然每天嘻嘻哈哈的,但語言中都是一些消極的詞語;另一個則是突然遭遇重大變故的人,因為無法承受心理打擊,可能會做出自殺行為。
記者:當發現身邊有人想自殺,我們能做些什么?
曹長杰:身邊一旦有人有自殺念頭,我們要多留意、關心、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或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當他們有自殘行為,如割手腕、燙煙頭、撞墻,更要引起注意,因為每個自殺者在自殺前有8到25次這些行為。對已經明確表示出自殺觀念的病人,我們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躲閃,要主動與病人討論自殺的利弊,幫助病人全面、客觀地評估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找出解決辦法。而精神分裂癥病人發病時,家屬要時刻陪伴在病人身邊,最好是送病人住院。
記者:如果自己有自殺想法,怎么辦?
曹長杰:當有自殺的念頭時,首先應該告訴親人,并尋求專業的機構及專業人士的幫助;當自殺念頭沒有得到很好地排解舒緩時,很有可能轉化為難以控制的自殺行為,當有這種行為時,可以撥打心理危機干預熱線2569999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當然,要解決問題,還需要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潁州晚報記者 段華梅
通訊員 于子成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