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一位親子溝通學習圈內的伙伴溝通。
她說原來是想學習親子溝通技巧來幫助孩子早日復學,沒想到學了一年發現最大的收獲是認清了自己。
這句話是在說什么呢?就是在說親子溝通的本質。
“想通過學習親子溝通技巧幫助孩子早日復學”,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學習一些溝通方法、技巧,來改變孩子的行為符合自己頭腦中好孩子的標準。”
“最大的收獲是認清了自己”,這句話的意思是“企圖用親子溝通改變孩子是很困難的,因為自己內在原來有許多匱乏、沖突、痛苦與黑暗面等負面能量,不經意地投射給了孩子,使得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離。”
『改變孩子』——傳統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
『認清自己』——智慧父母教育孩子的本心。
前者指向的是孩子的改變讓父母感到安心、開心的結果,后者注重的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真實的身心狀態。當然,這兩種不同互動方式的親子溝通會帶來不同的親子關系。
為什么認清自己才是親子溝通的本質?而不是為了改變孩子?
今天,我們就圍繞親子溝通的本質這個話題,說說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0 1 —
我們都知道親子溝通只是一種行為,同樣的孩子行為問題,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溝通行為,不同教育素養的家長會有不同的溝通方式。
親子溝通的預期效果是否達到,過程中是否有障礙,其實不是在于親子溝通行為本身,更多地在于親子溝通行為背后人的心智模式,特別是大人的心智模式尤為重要。
我們從心智模式這個角度來看看,為什么“改變孩子”這種互動方式不是親子溝通的本質?
很多習慣“改變孩子”的家長內心深處總是很渴望孩子“聽話懂事”,往往他們的親子溝通行為都是出現在擔心孩子未來、孩子不聽話而難過、厭惡孩子的某種行為此類日常情景中。
當孩子年紀較小或者性格溫順的情況下,你如果選擇“改變孩子”這種方式去與孩子溝通,相對比較容易達到你預期的結果。
可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以前很乖、很聽話、很好教育的孩子,突然會開始叛逆,在親子溝通當中很可能會與家長產生嚴重的對抗或對立,甚至陽奉陰違。
當父母跟孩子的溝通障礙越來越嚴重,雙方的關系越來越緊繃,家長越不接納、越想改變孩子,孩子越會讓你失望難過。
所以,有個開玩笑的說法:醫生的孩子容易抑郁,老師的孩子容易厭學。難道是醫生與老師的溝通方法、技巧欠缺嗎?
問題就出在父母的心智模式上面,什么是心智模式?打個比方,心智模式就好比大腦的操作系統,具體的親子溝通行為是應用軟件。
選擇“改變孩子”這種互動方式的家長,他們的心智模式都是——單邊控制型行動模式:首先假設問題出于孩子身上,想盡辦法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標準,否則,我就不接納孩子,也不接受壞的結果。
這種行動心智模式驅使著家長不斷去負責任“管教孩子”——符合標準、達到目標、解決問題、將孩子改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可是,即便是有再多再好的理由,我們都需要認清一個現實,沒有人喜歡被改變,包括我們自己。
這并不是說改變沒有必要,只是你的心智模式是單邊控制型行動模式,其阻力非常大而已。
比如,你很擔心孩子健康,經常會困擾于孩子沉迷玩游戲、睡得很晚、次日無法按時上學,不論晚睡的理由是什么,你都無法接受孩子這樣,努力告誡孩子晚睡的害處,強行規定孩子的作息時間。
可是,你這么努力管教孩子的結果卻事與愿違,親子關系日漸疏離,你會因孩子不聽話、不懂得愛惜身體而難過,孩子也覺得你很討厭,只會碎碎念,完全不尊重、不理解自己。
這種行動心智模式下,雙方親子溝通的互動過程如下:
1、你看見孩子某個行為,先主觀評判為無法接受的事實;
2、出于父母的責任與權威,你努力想改變孩子;
3、雙方開始產生對抗與對立;
4、親子關系如拉緊的橡皮筋,越來越緊繃。
5、雙方都覺得沒有被尊重、被理解;
6、雙方看對方越來越不順眼;
7、你無法接受管教失敗的自己,陷入自責與內疚情緒漩渦。
這樣的過程可能一直演變下去,甚至形成嚴重的敵意與仇恨,給孩子內心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創傷。
當然,也可能某一方在某個機緣下,有所感悟或調整,而改變親子關系發展的方向。于是,某些家長無奈之下選擇了所謂的“靜待花開”式教養:“隨他去了不想管了,等叛逆期過了,他自然就會聽話懂事了。”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這種“改變孩子”的親子溝通方式讓家長更加被動、痛苦,內心沒有體驗到身為父母的幸福感,不僅沒有達到目標,反而制造了更多的焦慮。
我經常說,親子溝通的定義,用一句話概括——說者曉其意,聽者明其事,雙方達成一致!
“改變孩子”這種親子溝通方式明顯是不符合其定義的,所以,它并不是親子溝通的本質!
— 0 2 —
為什么親子溝通的本質是認清自己?別急,弄清這個問題前,我先把本質的定義科普一下。
何謂本質?本質,就是事物本來面目,是事物內部最根本、最重要的屬性。
我們回到養育孩子的初心,也就是孩子出生降臨到世界那段時光,沒有哪個家長會對此刻的孩子有品學兼優、考上重點中學大學、學習生活習慣很自律之類的期待。
我們心中對孩子就只有一個念頭——健康平安,快樂長大!
于是,無論孩子半夜怎么哭鬧,黑白顛倒地醒來又睡著,我們總能心情愉悅地坦然面對。
也許,你會說孩子還很小,哪能指望如此年紀的孩子懂得為人父母的辛苦啊。這個說法的確沒有毛病,因為我們從小太習慣被要求聽話懂事,自然就會打心底羨慕別人養出那種很聽話的孩子。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當孩子長大了有自己主見與想法后,為什么不愿意被你改變呢?為什么以前孩子又愿意被你改變呢?問題真是如你假設的出自于孩子身上嗎?
其實,很多家長都沒有這樣去反思過,可是,反思卻能讓我們看到問題的本質。
比如,我們經常說,為什么這一代孩子這么不聽話難管教?這是典型的單邊控制型行動模式提問,而正確的提問應該是:我該如何做,孩子更加會對自己負責任?
這兩種提問的區別是:一個是在反思自己,一個是在指責他人。
就拿親子溝通來說,我們真有好好聆聽孩子敘述自己的看法嗎?當孩子有自己想追求的目標或個人主見,你允許他與你的看法不同嗎?你只關注學習結果,溝通中有照顧過孩子的心情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家長在親子溝通方面大多數是這樣做的:
用心聆聽,隨便聽一下而已;
照顧心情,從來沒做過;
想法、建議、忠告直接脫口而出。
與其說,表面的行為問題是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教,反過來看,你也不愿意聽孩子的,你不聽他的,憑什么要他聽你的?就憑你是他的父母?
你要反思為什么他要聽你的?如果這個基本問題沒解決,怎么可能有效溝通呢?這又回到了底層的心智模式的問題。
智慧父母的心智模式更多偏向于——交互學習型存在模式:深刻認知到孩子是獨立完整的生命個體,先接納孩子現在的樣子,放下想強迫孩子的態度,耐心且信任孩子自己有能力改變。
這種存在心智模式讓家長透過表面孩子行為問題認清自己,看見真正的問題——有意愿地接近內心痛苦,全然處于當下時刻,允許事物如其所是,了解雙方更豐富、更廣闊的內心需求。
我們還是用前面的擔心孩子健康的例子來說明,用這種交互學習型存在模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比較容易發現這是溝通阻力最小的途徑,你跟孩子的溝通較為順暢。
這種存在心智模式下,雙方親子溝通的互動過程如下:
1、你先照顧好自己,盡量讓自己平心靜氣,這個很重要;
2、你可以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始終要接納孩子這個人;
3、出于尊重與理解去用心聆聽,引導并鼓勵孩子多說一些;
4、覺察你與孩子真正想要什么,有什么感覺,暫時不用力改變對方;
5、對抗減少,對立降低,真實情感開始流動;
6、穩住自己,用真實的表達去療愈與轉化內心痛苦;
7、你的慣性行為與想法逐漸改變,看待孩子的視野慢慢開闊。
這樣的歷程,不會是一天兩天,可能是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耐心肯定是需要的,家長持續的認清自己、自我提升更重要。
原因是,自己不會的,肯定教不出來。
這些年來,我有一個深刻的發現,如果我自己的狀態不好,例如身體疲憊、心理煩躁、身心不平衡,那么親子溝通的效果一定很差,我會比較沒耐性,負面情緒也容易透過親子互動投射給孩子。
這種狀況下,親子溝通會演變成毫無意義的指責、建議、給答案、講道理,既讓孩子不愿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又讓孩子感覺到沒得到父母的尊重與信任。
特別深刻的感悟就是,當我回避、逃離或消除痛苦時,我的焦慮煩躁一定會勾動孩子心中的不悅,于是,經常越溝通越不爽,到后來只剩下誰比較有權利或誰聲音比較大。
相反,如果我愿意先靜心下來穩住自己,看清自己內在的痛苦是什么,溝通過程中自然就沒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波動,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我釋放的善意,而無須急著防衛、對抗、反駁或閃躲。
自然,親子溝通效果就非常良好,我才會在此刻覺得自己很好命,生了一個貼心的孩子。
所以,要想獲得良好的親子溝通結果,關鍵不在于運用了什么技巧,最重要的本質是我是否能認清自己真實的身心狀態。
— 0 3 —
最后,回到最開始圈子里伙伴由心而發的感想,我順便也談談自己多年來探索親子溝通的感悟。
教育孩子,其實是在修煉自己,親子溝通就是最好的修煉自己的途徑。
孩子總是從各個方面考驗著我們,相比我們總是沉浸于過去的認知、經驗或陷入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反而孩子更容易處于活在當下的生命狀態。
通過親子溝通,讓孩子成為我們心靈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熟悉與不熟悉、承認與不承認、接受與不接受、喜歡與厭惡的自己。
所以,我經常說,真正的親子溝通只在此時此刻、你我之間。
最后,給大家一點建議:
孩子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一再透過身體力行的言語沖撞來教導我們認清自己,不斷通過真實的叛逆來引導我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