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年級學生李明的父母,去拜訪李明高中的班主任張老師,說李明去上大學以后很少主動跟他們聯系,經常不接電話,在微信上甚至還把他們屏蔽了。他們訴苦說,本以為現在網絡發達,通訊便捷,想不到跟孩子溝通起來反而比從前還困難了。張老師打電話向李明了解情況,李明委屈地說,本來他很多話都會對父母說的,但是現在他有時逛個街,父母都要問和誰一起;微信回得晚一些,電話就會打過來;偶爾打不通電話,室友、輔導員、老鄉的電話會被打個遍。李明還告訴張老師,他身邊的同學中,像他這樣跟父母交流不暢的情況挺普遍。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以李明的名義給父母寫一封信,說明跟張老師交流的情況,表達對兩代人之間溝通問題的感受和認識。
②根據李明一家的情況,張老師打算在現在所教班級舉行一次以“溝通,讓親情升溫”為主題的座談會,邀請所有學生和家長參加。請你以家長代表的身份寫一篇發言稿,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③根據上面的材料內容以及你所了解的相關的生活現象,寫一篇評論,給本地報紙“社會廣角鏡”欄目投稿,呼吁全社會關注和重視家人之間的交流問題。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濟寧二模語文試題。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標大語文” 公眾號。
【命題方向】
人文底蘊:人文情懷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 勇于探究
學會學習:勤于反思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題目的情境內容分三層。第一層是李明的父母向他高中的班主任張老師訴苦,抱怨李明上大學后很少主動與父母聯系,經常不接電話,甚至還在微信上把他們屏蔽了。盡管網絡發達,通訊便捷,但父母跟孩子溝通起來反而比從前還困難了,第二層是李明對張老師傾訴“委屈”,覺得父母過于關注自己,以至于自己無所適從。第三層指出類似李明與父母溝通不暢的問題非常普遍。材料反映了子女(學生)與父母兩代人之間普遍存在的溝通困難的社會現象,是考生分析說理的觸發點。考生審題立意、謀篇布局時,需緊緊圍繞這一情境,不可游離于情境內容之外。
2.典型任務的限制。(1)任務一的寫作身份是李明,寫作對象是李明父母,李明要向父母說明跟張老師交流的情況,表達對兩代人之間溝通問題的感受和認識。文章體式為書信。
(2)任務二的寫作身份是家長代表,寫作對象是張老師、所有學生和家長;寫作主題是“溝通,讓親情升溫”,考生要針對李明一家的情況,闡述觀點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文體是議論文,體式是發言稿。
(3)任務三要求給本地報紙“社會廣角鏡”欄目投稿,寫作對象是全社會讀者;考生要根據上面的材料內容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相關的生活現象,寫一篇評論;寫作主題是呼吁全社會關注和重視家人之間的交流問題。
3.價值判斷的限制。三個寫作任務都共同指向“子女(學生)與父母的溝通”這一核心任務,內容上雖有側重,但中心話題一致。針對“子女與父母缺乏有效順暢的交流”這一問題,考生不能只站在子女(學生)或父母的角度宣泄不滿,一味埋怨甚至指責對方,以情緒代替理性,以片面偏激狹隘自私,代替公允客觀,而應強化內省,懂得換位思考,以尊重理解包容的態度消弭兩代人溝通中存在的障礙。這是考生寫作時必須遵循的價值判斷。
開放性:
1.立意角度相對自由。題目共設置三個寫作任務,考生可選其一確立觀點。選擇任務①,考生應站在李明的立場表達感受,可提煉出“溝通需要保持距離”“留足空間,交流才更通暢”等觀點。選擇任務②,考生以家長的身份發言,可確立“走進孩子內心,溝通助力成長”“真誠溝通,升溫親情”“溝通需要尊重理解與包容”的觀點。選擇任務③,考生可從父母或子女的角度展開評論,擬定“溝通需要尊重、理解、包容”的觀點。立意角度的多元化,有利于考生展示自我,寫出最有感受極富個性的美文。
2.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不暢”為什么成為普遍性的社會中問題,這是本題寫作的核心議題。圍繞核心議題,考生應全面、客觀、理性、深入地分析問題,思考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原因是多向的,既有子女(學生)方面的,如學習緊張,親情迷失、缺乏理解、逆反心理作祟等;也有父母方面的,如過度關注、關注沒有邊界、關注方式簡單、關注內容“陌生化”等。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是多樣的,可從子女的角度聯想和思考,如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換位思考,經常主動問候父母等;也可從父母的角度展開,如關注適度,給孩子留有個人空間,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越俎代庖等。多樣的聯想和思考,使說理充分,內容厚實。
【解題】
本題是一道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提供的材料反映了子女(學生)、家長(家庭)甚至社會普遍存在的“子女(學生)與父母兩代人溝通不暢”的問題。題目與考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很接地氣,使學生有事可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有理可析,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題目提供了三個情境任務。考生只需完成其中一個寫作任務。任務①中“感受”應指子女對父母沒有邊界的過度關注的感受,“認識”既表達子女對父母關心的理解,也體現了子女希望父母與其交流時要懂得尊重,避免居高臨下,一言堂,訓誡等,同時注意交流方式,交流內容。任務②中家長的“觀點”應是“有效溝通才能讓親情升溫”,家長的“思考”應是作為家長的反思,而“希望與建議”則指子女與父母之間有效的溝通方式、溝通內容。任務③要求寫評論。考生應從評論的角度出發,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思路安排文章結構,以“呼吁全社會關注和重視家人之間的交流問題”為觀點進行分析說理。評論時應由對“子女(學生)與父母兩代人溝通不暢”的問題的分析延伸到對“家人之間的交流問題”的分析。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任務①
1. 留有空間,交流才能通暢。
2. 溝通需要保持距離。
……
任務②
1.走進孩子的內心,溝通助力成長。
2.敞開心扉,升溫親情。
3.架起兩代人溝通的連心橋。
……
任務③
1. 溝通,讓親情更加美好。
2. 理解融化寒冷,溝通點燃溫情。
3. 學會溝通,促進親情升溫。
……
偏題立意:
任務①
1.懂得放手。(偏離核心任務“溝通”。)
2.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語氣冷硬,對父母充斥不滿,與材料的價值判斷不合,難以“溝通”。)
……
任務②
1. 感恩父母。(任務②要求站在父母的角度闡述“溝通,讓親情升溫”的觀點,而該文題的立足點是子女,寫作對象不當,且未與“溝通”聯系。)
2. 尊重、理解、包容。(“尊重、理解、包容”是實現良好溝通的基礎,但不等同于“溝通”,應從“溝通需要尊重、理解、包容”的角度來論證。)
……
任務③
1.溺愛不是愛。(材料針對的是子女和父母交流不暢的問題,和溺愛無關,未體現“關注和重視家人之間的交流問題”。)
2.自立方能自強。(子女與父母溝通不暢的原因與“自立自強”無關,立意偏題。)
【范圍展示一】
溝通,讓親情之花絢麗綻放
一考生
親愛的爸媽:
見字如晤,展信舒顏。
時光的藤蔓漸漸生長,您牽掛的孩子已然成長。通過張老師的開導,我深知您們的良苦用心。“惟有父母,是世上最不會背叛你的人。”誠哉斯言。在與張老師的交流中,孩兒對于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親愛的爸媽,年齡的代溝從來不是阻擋溝通的借口。
兒子茁壯成人,父母有喜有憂,喜的是孩子已經初具青年模樣;同時又有些許憂愁,憂愁的是自己愈發跟不上孩子的腳步。父母啊,孩子知道在這個通訊便捷的時代你們深感溝通的無力,孩子內心羞愧不已。常居國外學習音樂的傅聰,縱使信件漂洋過海,仍會堅持與父親家書往來,讓天涯變為咫尺。是的,親情的溫度可以跨過時代的鴻溝,越過空間的阻隔,因此,我深知:年齡的代溝一定阻擋不住一顆有溫度的心,孩子會與你們多聯系多溝通。
老爸老媽,適當的放手是實現良好溝通的基礎。
試問:“一根線被緊緊抓住的風箏能飛多高?”答曰:“高則斷線,否則不高矣。”父母啊,今朝唯我少年郎,誓與天空一比高。如今,孩兒十九歲了,是大學生了,已經有了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能夠在踏入社會的路途上謹慎前行。因此,適當的放手才能夠讓我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闖蕩。童話大王鄭淵潔說,當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后,剩下的就只能交由孩子自己了。“適當的放手,乃是對孩子最好的愛。”父母啊,適當放手的溝通才是讓親情升溫的加熱劑。
老爸老媽,互諒的溝通讓親情和諧,讓親情不老。
目前,許多大學生存在著與父母交流不暢的情況。在我看來,他們的問題和我們一樣,同時又折射出了兩代人溝通問題的方方面面。今年春節上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中,賈玲說很感謝她的母親能以最理解自己的方式與自己溝通,同時,也很慶幸自己能與母親及時的溝通。看啊,互諒的溝通多么重要。爸媽,孩子會以最理解你們的心去溝通,去體諒你們,希望你們也能多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不斷鞏固親情之基,讓親情綿延不老。
父母啊,請相信,孩子會以最昂揚的姿態擔青年之責;請相信,孩子定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孩兒永記不忘:溝通,讓親情升溫;奮斗,讓你們自豪。
父母啊,你們含辛茹苦把孩兒養大,孩兒寸草春暉陪你們到老。今后,孩兒不管身在何方,心永遠在你們身邊。孩兒會與你們多溝通。溝通,讓親情之花絢麗綻放!
順頌
敬禮!
不孝兒:李明
×年×月×日
【點評】
本文緊扣任務①。標題以花喻親情,表現了親情之至美,同時揭示了溝通在維系親情中的重要性。全文采用書信體,格式正確。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得當的抒情語言,從消除借口、適當放手、互相體諒三方面向父母表達了自己對破解兩代人溝通難題的感受與認識,揭示了“溝通讓親情更美”的觀點,理中有情,情中含理。
【范文展示二】
架溝通橋梁,葆親情溫度
一考生
親愛的老師、家長、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幾十個家庭相聚在這間教室,組成了班級大家庭。在每個家庭中,或許都會苦惱子女與父母溝通不暢甚至吵架冷戰等問題。今天,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一抒我的肺腑之言,以期消融溝通堅冰,與孩子們融洽相處。
我們常常說,溝通是心靈的橋梁。是啊,正是有了溝通,我們心中的喜怒哀樂才能被分享。而正是在一次次的分享中,我們的心靈彼此靠近,靈魂彼此深入,才有了血濃于水、知己莫若親子的情感與了解。溝通,是家庭和諧的潤滑劑,是親情紐帶的強心劑,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然而,怎樣才能正確溝通?秘訣其一,在于“尊重”二字。
對于家長朋友們來說,我們似乎經常把孩子當作幼稚、尚未成熟的孩童,總是喜歡幫他們按下“決定”鍵。然而,我們卻常常忽略,他們已是一個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生命,他們已經到了能夠獨擋一面的年齡了。所以,家長們,在溝通時,不妨將“尊重”二字牢掛心頭,平等地對待孩子,留給他們野蠻生長、自由翱翔的空間。而對于孩子們來說,家長是你們的朋友,更是你們的長輩,尊重與敬畏之心不可無,打罵與頂撞更不可有。
秘訣其二,在于“理解”二字。
我們常講要換位思考,但卻很難去踐行。這要求我們設身處地地來到對方的位置,懷著真心與耐心,去理解對方的心境。孩子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家長,在外勞累一天后,回到家中,發現自己孩子正在電腦桌前玩得昏天黑地,桌上是還未開寫的作業。你是否感到怒火在胸腔中熊熊燃燒?那是被辜負與失望的火苗。家長們,不妨也假設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努力一個月,并沒有拿到好成績,渴盼著父母的安慰與鼓勵,面對的卻是兜頭的冷水與批評,你是否感到心中的石頭開裂了一條縫?那是不被理解的孤獨與暗傷。
細細回想,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時刻?
所以,家長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孩子作個好榜樣。孩子表現不佳時,不妨先壓下心中不悅,沏茶杯,坐下來與他好好談談,分析與鼓勵雙管齊下;孩子長大了,不妨松開手中的線繩,給予其獨立生長的空間,莫讓關心成為束縛與桎梏。懷著平等和尊重心態進行溝通。
孩子們,你們也要跟隨家長腳步,發生矛盾沖突時,不要把沉默當成回擊,溝通一下,你會發現家長的濃濃關切與開明。常懷感恩與寬容之心,原諒父母因生活重壓而忍不住爆發的小情緒。同時,大聲地說出你的想法與情緒。
心心相通共筑溝通橋梁,尊重理解永葆親情溫度!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點評】
本文緊扣任務②。標題以橋梁喻溝通,突出了溝通在聯系子女與父母方面的紐帶作用,與“溝通,讓親情升溫”這一任務要求吻合,且句式對稱,結構整飭。正文以發言稿的形式呈現,格式正確。正文主體部分從溝通的重要性(為什么)、正確溝通(怎么辦)兩方面展開說理,思路明晰。其中“怎么辦”部分又從相互“尊重”“理解”兩角度進行分析。全文內容詳實,說理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