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樊登老師解讀的心理學書籍——《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
對于一個常年漂泊在外的打工人來說,過年最開心的就是與家人聚會聊天。
大年初二,我們和小姨一家都去姥姥家拜年。
當說到上大三的表妹準備考研時,小姨問表妹復習得怎么樣了。
表妹卻說:“現在復習還有點兒早?!?/span>
“你這孩子,干什么事都是拖拖拉拉,從來不知道提早做好打算?!?/span>
“我怎么拖拖拉拉了?我的事兒不用你管!”聽到小姨這么說,表妹生氣地喊到。
原本和諧的聊天氛圍頓時變得尷尬無比。
小姨傷心地抱怨道:
“這孩子現在說什么都不聽,從來不跟我好好溝通,我問問她考研的事兒,她就這個態度。”
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隨意的評判、指責、對比都是語言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對阻礙我們溝通的交流方式進行了總結,并形象地把他們稱之為“疏離生命的語言”。
而評判性語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

01
什么是評判式語言?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在天津交通廣播節目《紅綠燈》中,男女主持人因為對“乾隆白菜”的討論發生激烈爭吵。
男主持人情緒失控摔門而去,造成了嚴重的直播事故。
當網友們對男女主持人的是非對錯評論不休時,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
節目一開始,男女主持人在關于“北京美食”的討論中雖然意見不同,卻仍在正常交流。
而矛盾的爆發集中在女主持人對男主持人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為什么每一句話都要跟著杠一下?”
不管之前兩人如何盡力緩解氣氛,但這句話徹底激怒了男主持人,他發飆后摔門離開。
你就是喜歡抬杠!你總是這么自私!你太懶了!
想想在我們的溝通中,這些話是不是總能起到使氣氛陷入緊張、矛盾立刻升級的作用。
而這些語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充滿了主觀評價色彩。
有人說,一個人情商高、會說話的人從不輕易對別人進行評價。
因為在溝通中,觀察和評判是一個保持理性、善于溝通的人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但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評判性語言。
妻子對晚歸的丈夫說:“你從來不關心家庭?!?/span>
媽媽對把臟襪子放在地上的兒子說:“你總是亂扔東西?!?/span>
老板對印錯文件的員工說:“你最近經常心不在焉?!?/span>
這樣的語言表達出的都不僅僅是我們觀察到的事實,而是內心的評價和判斷。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
“指責、侮辱、貼標簽、批評、比較、分析都是評判的形式。”
當你用“刻薄、冷漠、愚蠢、懶散“等詞語評價一個人,或者用“總是、從來、經?!钡仍~語描述一件事,評判就不知不覺地存在于你的語氣和態度中。
而這樣的表達方式往往會遭到溝通對象的防衛與抗拒,引發悲劇的結果。

02
暴力溝通,暴露了你的低情商
我們經常說,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
在與人交流中,我們都希望聽到客觀真實、誠懇善意的話語。
評判性語言,卻總是充滿了情緒、偏見和敷衍。
(1)評判式溝通,是一種情緒的爆發
與陳述事實相比,語言評判無疑是引發情緒反應的助推器。
因為評判意味著你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對善惡好惡的理解去分析一個事實。
人類天生會對和自己價值觀不符的東西,對不能滿足自己需求的行為產生厭惡,所以評判必然引發情緒。
男朋友約會遲到,你生氣地說他“自私”;
孩子沒寫完作業,你忍不住罵他“貪玩”;
客戶修改你的方案,你覺得他為什么這么“挑剔”。
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或者說出這些語言時,想想你到底是想和他們溝通解決問題,還是僅僅發泄了自己的情緒。
(2)評判式溝通,是一種偏見的表達
《非暴力溝通》中有一段歌詞,深刻地說明了評判性語言是如何表達我們的偏見。
早上九點沒起床的人就一定懶惰嗎?
沒有按照你的吩咐做事就一定是愚蠢嗎?
一個在做飯的人就一定是廚師嗎?
很多時候,眼見未必為實,即使你看到的事實也并非事物的全部真相。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就越容易隨意評價。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好壞永恒不變,世界非黑即白。
如果你用發展和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就不會貿然評價他人。
因為你只是知道他的名字,卻不知道他的故事,你只是聽聞過他的行為,卻不知道他的經歷。
評判,最容易導致偏見。
(3)評判式溝通,是一種懶惰的思考
美國記者李普曼說:
“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看到,然后定義。而是先定義,然后看到。”
評判式溝通,就是一種先定義性質后看到事實的行為,這其實是一種偷懶。
因為我們的大腦,并不是時時刻刻喜歡思考。
把原本固有的判斷直接套用在發生的現象上,無疑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
看到一個孩子罵人,你沒有想他為什么做出這種行為,而是直接在心里判斷他不講禮貌,所以你說“你怎么這么粗魯?”
看到老公沒有洗碗,你沒有考慮他是不是有臨時工作,而是直接把這種行為等同于懶惰,所以你說“你就不能勤快一點兒?”
當我們把自己的主觀評判當做通用指標時,一旦他人不符合這個指標,評價性語言就會呼之欲出。

03
溝通的態度,決定生活的溫度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span>
評判式溝通,是引發我們痛苦的一個根源。
學會以下幾個非暴力溝通技巧,就能掌握人際交往的神奇密碼。
(1)用描述性語言代替評判性語言
《非暴力溝通》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盧森堡博士在處理一個小學校長與教職工之間的紛爭時,問大家:“校長做了什么不符合你們的需要?”
有人說:“他是個大嘴巴!”
有人說:“校長的話太多?!?/span>
還有人說:“他認為只有他想說的話是重要的。”
盧森堡博士認為,這些都是評判語言而不是描述語言。
可以想象,如果校長在場,他一定會想,憑什么說我是大嘴巴?我怎么話多了?什么叫我認為最重要的?
一場爭吵就是這么產生的。
而用描述性語言應該是這樣的:在全體教師會議上,校長講述他的童年和戰爭經歷,導致會議超時。
這完全是一個事實,校長無可反駁。
當我們和別人溝通時,用描述性語言比用評判性語言可以減少90%以上的紛爭。
而描述性語言的關鍵是說具體,說細節。

(2)用觀察事實代替評價判斷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學校看到一個男生和別人打架,他制止了男生后讓他去辦公室等自己。
男生以為自己肯定會被批評,沒想到陶行知先生來了以后卻獎勵了他四顆糖。
因為陶先生通過調查發現,他打人是為了保護受欺負的女同學。
陶先生沒說這個男生一句責備的話,男生卻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道歉。
設想一下,如果陶先生在沒弄清事實就訓斥男生會是什么后果,男生絕對不會這樣心服口服。
從這里,我看到了陶行知先生偉大的教育智慧。
觀察而不評論,是一個人最高的情商。
(3)把評判藏在心里,說出具體需求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在自傳體小說《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講過這樣一件事。
小豆豆在一次上廁所時把心愛的錢包掉進了便池,腦洞大開的她竟然找來工具去排污口掏糞便。
如果一般的老師和家長看到,肯定會覺得這孩子真能搞事情。
于是批評、訓斥,一場矛盾似乎不可避免。
可小林校長看到后卻只是對小豆豆說:“弄完以后,要把這些都放回去啊?!?/span>
小豆豆就聽話地把弄臟的地方恢復了原樣。
如果你只是想讓孩子保持整潔,請把說他邋遢的話藏在心里,你只要說“把書桌收拾一下”就可以達到目的;
如果你只是想讓愛人多陪伴你,請把他冷漠的話藏在心里,你只要說“今天陪我吃晚飯吧”就能避免一場爭吵。
盧森堡博士說:“當我們在分析和評判時,其實都是在表達自身的價值觀和需要?!?/span>
與其讓評判性語言阻礙我們的溝通,不如直接告訴對方我們的需求。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span>
在對與錯、好與壞的區分之外,還有一片不帶任何偏見的廣闊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