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起源與發展
文楊富智
詞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興起于唐代,有些則認為是隋代。筆者認為,任何藝術的發展都有它的繼承性。先秦的楚辭,漢代的樂府民歌,難道不是詞的先祖?
詞,這種新文學體系源于民間,伴隨時代的步伐到唐代達到了成熟。為了當時宮廷歌舞的需要,當時的詩人結合民間曲調并糅合楚辭及漢賦,而盛行于唐代的一種合樂歌唱式詞牌格式。后經五代逐步達到了日臻完善。但,真正使詞達到了簡練含蓄、風格婉約、興寄幽微、委曲言情、因情生文、曲襯傳神的時代,當數宋代。故而才有“唐詩宋詞”之說。
實際上這種新文學體系能在文壇上流行開來的最大功勞,還得從唐代談起。
從敦煌莫高窟遺存的唐早期作品來看,詞,還處在萌芽狀態,過多的韻流只是民間辭令的堆砌。但,自晚唐時期,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雜曲歌詞(也稱曲子詞)逐步演變成了許多詞調,如:《菩薩蠻》、《念奴嬌》、《回波樂》、《好時光》等等。格式上也講究句數,用韻位置以及平仄字聲的關系。在調式上,為了樂曲的反復吟唱,也將詞調分為上下二闋。配樂自隋唐以琵琶為主,分為二十八調。音律變化也多借鑒了邊疆少數民族的樂曲。就它的內容來說,實是詩的一種格式。就體制來說,比詩要復雜得多。它不僅僅要依詞調特定的格式,還要根據詞牌來寫,而且還講究每個句子里用字的平仄聲何韻腳的安排。這一時期產生許多著名詞人,像溫庭筠、韋莊、李煜、李詢、馮延巳等。如李煜這位由南唐國主轉變為階下囚的人生經歷,使他如夢初醒,在自己的心靈世界記述現實的殘酷。他在《虞美人》中寫道:“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如果說,過去李煜那種醉生夢死的生活給他留下深深烙印的話,那么,他在這首詞中既表現了對過去皇帝生活猶如眼前的回憶,也流露了自我反省的告誡,點透自己那種生活只是“雕闌玉砌”。
其實,這一時期像韋應物描寫邊塞景象的文人詞,也給后世詞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他們不僅在詞的韻位上講究變化,還在聲律上嚴格要求。句式環環相扣,長短參差呼應。如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韋應物在這首詞中,描述了一個戰士遠征胡戍之地,踏沙爬雪,仰望長嘆的內心表白。也正是這些詞人,從形式上將詞的流轉往復,重疊寫愁,結合民間詞調本色,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同時在吸取的基礎上又遠離了民間歌詞的情調。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通過景物描畫,點染相加,直抒胸中袒露的襟懷。這也給宋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北宋時期,詞在繼承了晚唐婉麗風格的同時,隨著承平盛世的出現,伴隨歌舞升平的進一步需要,詞,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以蘇軾為代表開創的豪放派,直接將宋詞推進了輝煌的玉宇瓊樓。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這首詞中蘇軾從周郎入手,以大江東去映襯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以故壘西邊道言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由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分流,使蘇軾的影響力幾乎侵染著后期詞人的思想。許多在繼承蘇軾處理手法:琢句對偶、神韻和弦、情景相符、婉轉關生的同時,也試圖開創新詞風。如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作者通過寒鴉點出往日的回憶,讓飄動的思緒伴隨離別的傷感訴說斜陽燈火中的無奈。
在宋詞中最具標志性的人物,莫過于辛棄疾和陸游。他們也標志著南宋文學在詩詞方面達到的高度。如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風打風吹去....”又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等等。從詞意看無不透露著作者英雄的壯志豪情和一片赤誠的愛國熱情。
南宋后期,由于詞人遠離了現實生活,片面的追求文詞的工麗和聲律的研美,迫使詞日漸衰落。至元代,詞則演變成了另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元曲。這里筆者就不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