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里面至為重要的環節,但如何更好地進行親子溝通,一直是擺在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在我國有50%的家庭存在親子溝通障礙,其中70%的父母表示愿意和子女進行溝通,但不知道如何進行。楊娜,一名SEL(社會與情緒學習)老師,同時也是有著二十余年一線教齡的資深教師,她的新書《親子溝通的正確姿勢》就在社會與情緒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以家庭的視角幫助家長重新理解親子溝通,學習更多有效的溝通方法,讓你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方法,幫助你成為孩子的情緒老師和孩子社會能力的教練。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孩子放寒暑假。對于許多家長來說,每年寒暑假才是正式的“期末考”。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為將出籠的“神獸”安排妥當。而家長想和孩子多交流,卻不知道說什么,有時甚至直接成為“話題終結者”。其實,許多親子溝通問題,是家長和家庭問題的體現。
社會與情緒學習的概念早由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他認為,社會與情緒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的。此后20多年,在美國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實踐與研究中,也證明了社會與情緒學習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促進孩子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未來的發展,更容易成就孩子的人生。
這項研究激發了楊娜極大的興趣。楊娜說:“我做了20年小學數學老師,一直在思考:怎樣讓孩子們對學習感興趣,并愿意主動學習,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通過學習戈爾曼先生的理念,再結合之前學習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我意識到,社會與情緒課程如何在中國本土落地、發芽,將成為我后半生關注和研究的課題。經過5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接觸了數以千計的家庭。我們發現,不僅孩子們需要通過課程學習提升社會與情緒能力,家長們自身的學習也勢在必行。因為家庭中出現的直接的育兒場景就是親子溝通,而每次親子溝通都是一次育兒的機會。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沒有能力利用好它,反而讓不良的溝通破壞了親子關系。”

在楊娜看來,家庭是重要的育兒陣地,用以培養孩子的各種品質、素養和能力(統稱社會與情緒能力),而其主要依靠的場景就是親子溝通。如果家長能夠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就會向專家型家長邁進,有意識地實現培養孩子的目標。如果持續溝通不暢,父母就會失去對孩子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契機,反而阻礙孩子社會與情緒能力的發展與提升。于是,“我決定寫這本書。把我這幾年對社會與情緒課程中相關溝通的精華內容提取出來,與渴望提升親子溝通能力的家長共同學習。”
為了讓廣大家長更加了解親子溝通,并將更多有效方法、策略應用于親子關系中,《親子溝通的正確姿勢》共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親子溝通的核心要素,用以幫助家長在溝通前對其本質問題有較多了解。例如:書中會告訴你溝通的前提是沖突,不要害怕沖突,它正是溝通的好機會。而溝通的本質是情緒的互動,幫助你理解情緒是如何作用于親子溝通的。二是溝通過程中如何“聽”,聽和說是溝通的兩大要務,比較起來,楊娜認為“聽”更重要,而這項技能也是很多家長欠缺的。楊娜會帶著你剖析“聽”背后的內涵,一點點學習如何傾聽孩子。三是溝通過程中如何“說”,對話是溝通終呈現的狀態,家長說的對不對、說的好不好、說的是否有效,都會在對話中向家長一一道來。書中會在這一部分把“說”拆分成幾個小技能,如何說感受、如何描述客觀事實、如何表達不同的意見、哪些話不要說等,教家長學習有效表達的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四是的親子溝通技巧,例如:怎樣感謝、怎樣道歉、怎樣批評、怎樣鼓勵、怎樣拒絕、怎樣與孩子進行反思等,這些技能時刻貫穿在親子溝通中,需要綜合使用。最終期望可以幫助家長讀懂孩子,學會溝通,掌握更多社會與情緒技能,成為智慧型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不僅如此,在每個章節中楊娜還把家長學習的過程分為“學”和“習”兩個板塊,既告訴你為什么這么做、怎么做,也會設計練習題供你練習。因為,長期給學生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只有“學”沒有“習”的學習是無效的,家長學習親子溝通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本書里,不僅想要讓你“知道”,更想幫助你“做到”。

在現實中,有些家長很好奇:“親子溝通到底有什么用?我為什么不能沿用原來的溝通方法?既然有那么多新渠道,還需要父母嗎?”對此,楊娜認為,親子溝通不僅需要,而且極其重要。首先親子溝通有助于孩子情感能力的發展。“情感能力影響人格發展,人格發展和知識量的多少沒有關系。健全的人格才是我們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才是國家發展真正需要的人才。重視親子溝通,小則利家,大則利國。親子溝通是承載培養健全人格這一重要任務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親子溝通有助于發展孩子健康的情感能力,反之,則會產生諸多情緒阻礙和困擾。”其次,親子溝通有助于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親子溝通事實上就是早期學習的過程,父母就是孩子調整學習方向的鏡子。如果溝通恰當、明確和有效,孩子就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溝通不能夠給孩子清晰的反饋,或者反饋過于失真,孩子的認知和行為就會產生偏差,問題和挑戰隨之而來。”還有就是親子溝通有助于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家庭是孩子進入社會重要的練習場,父母則是他們的任教練和陪練。如果父母善于溝通,溝通方法多樣,孩子也更容易成為人際交流的高手;不善溝通、溝通方法單一的親子關系,就會讓孩子未來受困于人際問題。”

在書中,楊娜就舉例說明情緒是溝通的“天然障礙”。
13歲的萌萌剛剛上初一,這一天放學回家,她垂頭喪氣,一臉的不高興。原來因為上課走神,被數學老師發現,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她。她坐在書桌前,把書包扔在地上,不寫作業,也不說話。
媽媽走過來,問清原因后,試圖幫助她:“老師說你也是有道理的嘛!你上課走神確實不對,萬一長期走神,學習落下就麻煩了。”
萌萌繼續低著頭,不說話也沒有任何反應,媽媽說的話仿佛根本就沒聽到。
媽媽繼續說:“你怎么不聽我說話?我說的沒道理嗎?剛受到一點打擊就這么狼狽,以后遇到困難怎么辦?”
媽媽的話讓萌萌感到更加心煩,她忍不住對著媽媽大吼起來:“你別跟我說話了,出去行不行!我什么都不知道!”
看到這熟悉的場景,很多父母也很無奈:我們明明說得很正確,可孩子為什么就是拒絕溝通呢?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溝通?
楊娜認為,阻礙溝通的屏障正是“情緒”。“很顯然,孩子處在強烈的情緒中。這種感覺就像掉進黑漆漆、冷冰冰的地洞里,孩子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也根本找不到方向。于是,孩子不得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無厘頭地宣泄著難以克制的情緒。而家長們呢?特別想幫助孩子爬出地洞。于是站在高高的洞口給孩子講述那些關于爬出地洞的正確的道理。但孩子呢?他們在洞里,完全被情緒帶來的黑暗包裹著,又怎能聽得進這些道理呢?”隨即,楊娜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孩子處于情緒失控狀態時,溝通不宜過早進行。先關照孩子的情緒,解除情緒造成的溝通障礙才是第一步要做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實父母和孩子都是“學生”。只有彼此相互理解,共同進步,才能使家越來越溫馨,孩子也好,家長也好,都能從中感受到愛與溫暖,各自都能從中汲取力量,進步成長。(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編輯:王欣 責任編輯:董小玥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