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休戚與共
【成語拼音】:xiū qī yǔ gòng
【成語解釋】:休:歡樂,喜悅。戚:憂愁,禍患。彼此之間憂喜禍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該成語的本義是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禍患共同抵擋。后形容關系緊密,利害相同。
【成語出處】:
1.最早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榮福喜戚相與共之。”
成語“休戚與共”最早出自于此。
2.衍生典故→《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戚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近義詞:患難與共、休戚相關
反義詞:不共戴天、無關痛癢、漠不相關
【成語用法】:“休戚與共”形容關系緊密,利害相同,憂喜禍福共同承擔。該成語語法結構為主謂式,主要用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毛澤東選集》:中朝兩國同志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敵人而奮斗到底。(作定語)
冰心《北京的印象》:我們有這么多的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的最可靠的兄弟姐妹,我們的力量該有多大呢?(作謂語)
【成語造句】:
1.我們應該緊密團結,休戚與共,生死相依。
2.在那動蕩的年代,我們這些人命運相同,休戚與共。
3.林、陳兩家是世交,幾十年來兩家休戚與共。
4.他倆是患難之交,一向同舟共濟,休戚與共。
5.我和他很要好,是休戚與共的朋友,常常一起狼狽為奸玩。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驪嬤的讒言,把群公子一個個排斥到國外。從此,這種做法就一直延續下來。到晉厲公時,姬淡的兒子姬周也被派到周朝去侍奉單襄公,
姬周在周朝,言行謹慎,無可挑剔。而且,他雖然身在異國,卻非常關心自己的祖國一一晉國的事情。晉國發生值得憂愁的事情時,他就非常焦慮,晉國發生可喜的事情時,他就滿心高興。單襄公對姬周的為人十分敬重,對他的高尚品德十分贊賞。單襄公病重時,特別把兒子頃公召到跟前,再三叮囑說:“你一定要好好對待晉國的姬周,將來統治晉國的人必然是他。這個人,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禮,樣樣具備,他的品行,無可挑剔。而且,他能夠和他的祖國共享歡樂和憂愁,不忘本(原文是‘為晉休戚,不背本也’)。這樣的人不能取得晉國的統治權還有誰能取得呢?”頃公聽了他父親—番教海,答應一定要善待姬周。
不久,晉國發生內亂,上卿欒書殺死了晉厲公。族中只有周子最有德行,因此,他很快就被欒書派人接回晉國,成為了晉悼公。那一年,他才14歲。
成語寓意: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境界。指彼此之間既能共享幸福和歡樂,又能共同承擔痛苦與憂愁!不論條件發生什么變化,都始終在一起,這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友誼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作為朋友的雙方已經融為一個整體,各自都排除了為我的考慮,而把思想和感情化為了為對方著想的行為。特別是當人們遇到困境和痛苦時,朋友之間的休戚與共更顯示出其道德價值,它體現出了朋友的無私與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