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玩手機沒有理孩子,丈夫拿椅子砸在妻子頭上!店員:看著都疼
“家暴”——簡單而又冰冷的兩個字,背后卻是無限的隱忍和在絕望中的掙扎。隨著信息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暴力事件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這些被曝光的來自家庭成員的暴力行為,看似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有時也會近在咫尺。
2023年8月24日,一條名為“浙江寧波兩夫妻與孩子在飯店吃飯時產生矛盾,丈夫用椅子猛砸妻子頭部”的新聞登上了熱搜。
事情的原委是因為孩子的媽媽在吃飯時專注于看手機,而沒有理會孩子的需求,而這位父親則直接大動肝火,提起飯店內的椅子直接砸在了妻子的頭上。
而據當時在場的店員事后描述,這一幕讓他“看著都疼,那個椅子的材質是鐵的,就直接砸到了頭上,那個媽媽在店里哭了很久”。
在新聞下面,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網友們出離憤怒的評論,“往頭上要害部位砸,這是故意殺人的程度”、“這么點小事,有話不能好好說,當著孩子的面用椅子砸母親,暴力只會激化問題”。
無疑,在這個事件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極度不負責任和采用暴力手段攻擊家人的父親,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位構成,這樣的行為顯然是在挑戰公眾輿論的底線。
但事實上,家暴行為在我國并不是個例,于2015年12月27日通過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經立場鮮明地將這種家庭內部橫行的故意傷害行為納入了法律法規約束和制裁的范圍內。
根據全國婦聯在2022年度的一項調查中統計的數據顯示,在我國2.7億的家庭當中,有超過30%的比例存在著家庭暴力行為,
其中施暴者九成為男性,與之相應的受害者85%以上為婦女,這個數字令我們感到觸目驚心。
每年有接近10萬個家庭因為家暴而分崩離析,并且在這項調查中還尚未涉及冷暴力及其他形式的家庭暴力的問題。
同時,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是,絕大部分家庭暴力的形成,都與心理因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我們從數據和現象當中能夠直觀地看到,由于男女身體結構上的差異,在家庭暴力的當中男性通常都是施暴者的一方,而女方則由于天然的弱勢地位淪為家暴的受害者。
根據精神分析心理學領域的“心理防御機制”學說,我們認為很多男性施暴者會無意識地重復自己在幼年時期所觀察到的原生家庭當中的施暴行為。
當這些男性遭遇到生活上的挫折和不如意的時候,就會選擇將妻子做出氣的工具用以發泄。
而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家庭暴力的施害者甚至在外看起來是彬彬有禮、儒雅可親的,因為礙于一些社會地位等因素,他們會選擇壓抑自己內心中陰暗的一面,
而等到他認為適合的時間、場合和對象,他們便會尋找一個弱者發泄自己內心的挫敗感,而這種行為甚至可以讓他們獲得心理上的快感,以至于演變成一種習慣。
這也就是為什么像瘋狂英語李陽等類似接受西方教育的成功人士也會實施家庭暴力,這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根源。
回到我們上文所提到的這位用椅子在飯店內猛砸妻子頭部的父親的事件中,我們不難想象,作為他的孩子,在目睹了這樣的場景之后,
哪怕父親是因為母親玩手機而一時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而采用暴力,對這個孩子今后心理發展的影響也是極為惡劣的。
在他未來的婚戀當中,可能會下意識地拒絕進入親密關系,形成不正確的婚戀觀甚至對婚姻產生恐懼的心理,抑或是模仿自己的父親重復家庭暴力行為。
在個體心理學領域,我們認為“人”是家庭暴力的主導因素,當男性作為施暴者,通過暴力來實現自己的支配地位,感受獲得權力的優越感。
這樣的心理會促使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復家暴行為,這也就是為什么網絡上曾一度流行的“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每個家庭所面對的家庭暴力情況都有所不同,但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施暴者的心理在本質上都大同小異,利用暴力來攫取權力和控制權,
而這樣的人格潛藏在生活當中也是極大的隱患,因此對于家暴,我們只有采取零容忍的態度,才能保護自己、保護家庭、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