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中,親子溝通的作用性不言而喻。
作為最常用,也是普遍家長反饋“最難用”的管教方式,看多了“親子溝通”,家長突然發現我連說話都不會說了。
現在做父母連說話都需要別人教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大多數講“親子溝通”的話題都是聚焦在技巧上:怎么說才對,怎么說更有效果。
實際上,同一句話不同家長家庭說出來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過度放大親子溝通的技巧,企圖修改一下話術,就能產生翻天覆地的教育效果,從不寫作業到會寫作業,從不自律到會自律,這顯然是是不現實的。
家庭教育講究的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親子溝通”普遍的教育手段被過度神話,其實沒那么復雜。
用好親子溝通,就在于“聚焦”這兩個字。
第一步:聚焦場景
簡單說,就是這個問題要不要說、值不值得說。就什么問題該管,什么問題不該管,定個標準,劃線區分。
“親子溝通”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兩條原則”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變成4個具體的場景。這“兩條原則”就像坐標系的Y軸和X軸。
第一條藍線:區分問題歸屬。
這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的核心理念。作為父母,我們特別容易落入了一個陷阱,把本該孩子自己承擔并解決的問題搶過來處理,而不是鼓勵孩子自行解決。
怎么區分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
有一個簡單的判定標準:這件事有沒有對父母產生直接影響?
比如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不管是孩子寫不出作業沮喪還是寫作業拖延,其實都沒有對父母產生直接影響。這些是孩子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經歷的問題,是獨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擁有問題。
比如孩子大吵大鬧,影響父母工作,這件事對父母產生直接影響,這種情形,就是父母擁有問題。
有了這個區分標準,我們可以先畫一條藍線,把所有的問題分為兩類。
第二條紅線:和善而堅定。
這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理解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強調的是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不管孩子表現好還是不好,都要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愛,而不是給孩子一種媽媽只愛“聽話的那個我”的錯覺。
堅定的指的是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在于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即守住底線。我們可以畫一條紅線,結合兩個原則把所有的問題分為四個部分。
問題的歸屬是很明確的,所以藍線是固定的,但是“紅線”是變化的,因為家庭的底線是會變的。
隨著孩子年齡變化,需要父母介入的問題會越來越少。而每個家庭的底線也都不太一樣,比如有的家庭認為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就都應該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有的家庭認為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就是底線。
但不管在任何場景下,“和善”都是必須的。
怎么確定自己的底線呢?先試一試。
放養孩子,給孩子自主支配,孩子就是成長嗎?還真不一定。
假設問題是:孩子寫作業就是拖拖拉拉,屢教不改的,已經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這時候我認為我的底線被打破了,需要介入了。
既然要解決問題,溝通就一定要帶著明確的目的。
第二步:聚焦目的
親子溝通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種是親子關系。我們可以理解為給孩子做心理按摩,特別是在孩子焦慮、失落、害怕的時候給孩子心理安慰和支持。
第二種是思維啟蒙。溝通的目的性更強一些,家庭通過輪流對話、講道理等方式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
很明顯,溝通“作業磨蹭”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思維啟蒙。
這個目的還用說嗎?家長心里都門清。關鍵點就在這里,家長心里都清楚,可是聚焦目的的時候,卻往往會出錯。
家長往往聚焦的是什么?想想孩子做作業拖拉的時候,我們是怎么說的:
就這么點作業寫了兩個小時還沒寫完。
你能不能坐好?態度能不能端正點?
沒寫完今天晚上的電視就別看了。
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為什么不好好寫?
拖延作業對你有什么好處?
家長聚焦的目的全部在“完成作業”上。
其實我們都明白,學習意愿比完成作業要重要多了,但平時卻都把氣力花在怎么和孩子拉扯作業時。這是為什么?
因為我們思維的特點就是關注我們看得到的,作業天天看得到,但“學習意愿”是抽象的,看不到。
如果連聚焦的目標都出現偏差了,溝通又怎么會有效呢?
第三步:聚焦意愿/能力
到此為止,其實家長還沒開口。
也就是說,大量學習“溝通技巧”對于我們區分問題和確定目標并沒有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接下來就是要思考“怎么說更合適”,也就是到這個時候,“溝通技巧”才有了用武之地。
(往期文章中的“溝通技巧”)
家長會覺得自己說得不好,不知道該怎么說。這完全不是問題。
首先,現在網絡上有很多的“溝通技巧”。
我們只需要看看這樣的溝通方式是不是和自己“聚焦的目標”一致,是否符合自己的家庭“制定的底線”,如果達標了,以居高臨下的態度拿來嘗試一下就行,也不必過分期望“話術”產生的效果。
其次,“聚焦”可以讓家長把問題看得更清楚,跳出原本固化的思想,思維自然就會靈活起來。
如果我問一個家長,怎么讓孩子寫作業,他可以說出許多的方案,比如逼他、打他、罵他,民主一些的比如分段寫、寫不完不能看電視、時間到就收走作業。
你看,其實家長的創造力也很強。只是之前家長的聚焦的重點是作業,現在改成“學習意愿”,我相信家長也能想出許許多多的辦法。
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溝通話術”一定還是家長自己想出來的話,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還是那句話,技巧什么的,可以慢慢摸索,真的不用著急。
任何教育手段,都需要長久的堅持和熏陶才能產生效果,親子溝通也是一樣,只要聚焦了對的方向,就一定會產生效果。
家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品德健全、人格獨立的孩子。
所有的孩子在他們的一生當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每次孩子遇到問題都需要家長來解決,那么孩子就會一直依賴父母,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退一步說,父母也不可能一直“接手”孩子的問題,這不僅是個可怕的負擔,而且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父母接納自己不需要去為孩子的問題負責的時候,他就處在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為一個協助者,“親子溝通”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途徑。
結合流程圖,我再簡單總結下“親子溝通”的使用方式。
1
還是用“寫作業磨磨蹭蹭”作為問題。
1. 聚焦場景
首先,區分問題的歸屬。
“寫作業磨磨蹭蹭”這件事有沒有對父母產生直接影響,所以這是孩子的問題,不是父母的問題。
然后,決定是否干涉。取決每個家長自己對底線的理解,假設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到了不得不干涉的程度。
2. 聚焦目的
溝通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在于作業本身,而在于“思維啟蒙”,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所以強迫孩子寫作業很大概率是無用功,反而會破壞學習的積極性。
那應該怎么做?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3. 聚焦意愿/能力
孩子難道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嗎?從家長的態度,學校的氛圍中,其實孩子或多或少都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但知道了不代表孩子就會去做。
所以我們需要分清楚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是能力的問題還是意愿的問題,這時候再考慮使用什么樣的“溝通技巧”。
能力的問題相對好處理,哪里不夠補哪里。意愿的問題就要復雜得多,這也是為什么家長總覺得有的“話術”中聽不中用的愿意。
比如孩子磨蹭是因為作業很難導致的挫敗感。這時候就要照顧好孩子的心里落差,想辦法制造機會鼓勵孩子。比如“你這個字寫得特別好,和其他字完全不一樣,我一眼就看出來,你是怎么寫的?”鼓勵的范圍不限于作業,自信的積累可以是生活中任何的場景。
比如孩子磨蹭是因為對學習本身產生排斥。這時候無論家長怎么去強調學習的意義和責任,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目標應該聚焦在怎么提高孩子的“學習意愿”上,可以想辦法從孩子感興趣的方向入手,比如動物、比如軍事,通過興趣培養孩子學習的熱情,再把這種熱情遷移到功課上。
2
培養好意愿,才可以把介入的標準不斷放低,因為孩子的獨立性已經開始萌芽。屆時家長就會發現,需要介入的問題越來越少了。
只要我們清楚,介入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獨立。
建議家長保存這個思考模型圖,在甄別信息的拿出來看一看,可以消除許多無謂的焦慮,堅持教育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