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吳杰明中將
加快我軍新型軍事人才培養,不僅要抓好人才個體培養,更要打造一支規模陣容宏大、結構布局合理、領域要素全面、業務素質優良、整體合力明顯的人才方陣
軍事人才建設的著力點在于打仗急需的人力資源上,亟需加強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等四個方面的人才隊伍建設
在整個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中,聯合作戰人才培養是關鍵。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參謀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黃明
培養人才歷來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一直高度重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創新的根本在人才。要加強戰略謀劃、創新思路理念,拿出務實舉措,把我軍人才工作向前推進一大步。
軍事人才是黨和國家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方陣是習主席對軍隊人才培養的重要要求和殷切囑托。為此,《瞭望》新聞周刊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吳杰明中將。
強軍之道 要在得人
《瞭望》:怎樣認識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在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戰略布局中的地位作用?
吳杰明: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回顧歷史,我軍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壯大,完成黨在各個歷史時期賦予的使命任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度重視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軍事領域競爭和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人才資源是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贏得國際軍事競爭主動的寶貴戰略資源。習主席反復強調,強軍之道,要在得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高度關注并親自推動軍事人才建設,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使我軍人才建設水平有了歷史性躍升。
但隨著我軍現代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的深入推進,隨著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特別是應對日趨嚴峻復雜的國家安全形勢挑戰,我軍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突出“短板”。緊跟強軍實踐的發展要求,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加快形成非對稱人才優勢,是擺在我軍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瞭望》:如何理解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的豐富內涵?
吳杰明:2013年,習主席提出,要大規模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2019年在出席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時,他明確提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在2020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上他又強調指出,要“打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方陣”。從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到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再到打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方陣,是習主席深刻把握強軍事業對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向全軍持續發出的加快軍事人才培養的政治號令。
德才兼備、高素質、專業化三者是有機統一的,德才兼備是人才培養的總體標準,強調既要政治過硬,又要本領高強;高素質、專業化是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高素質”就是具有世界眼光、適應時代要求、堪當強軍打贏重任;“專業化”就是術業專攻,具備勝任崗位任職需要的職業素養。
新型軍事人才的素質圖譜主要包括:一是對黨絕對忠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具備應有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堅決聽習主席指揮、對習主席負責、讓習主席放心。二是專業能力精深,掌握本領域本專業理論知識,精通本專業工作方法要領,能夠把所學專業理論和技能熟練運用于軍事斗爭實踐。聯合作戰人才還要具有相應的戰略眼光、聯合思維、科技素養,掌握聯合作戰理論和指揮要領,懂打仗、善謀略、會指揮。三是創新特質鮮明,具有崇尚創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深入研究戰爭和作戰特點規律,主動以新視角分析新情況、以新理念推動新發展。四是血性膽氣充盈,自覺弘揚傳承我黨我軍優良傳統,自覺強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自覺錘煉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意志品質。
習主席特別強調要打造新型軍事人才方陣。“方陣”這個概念,原指一種作戰陣式,就是要有一定規模的數量支撐,通過力量運用的章法配置,達到內外相維、四面一體、戰力倍增的效果。加快我軍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就是要在抓好人才個體培養的基礎上,投入更大精力、集中更多資源,努力打造一支規模陣容宏大、結構布局合理、領域要素全面、業務素質優良、整體合力明顯的人才方陣,使我軍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水平有一個大的躍升,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月4日,新疆軍區某團在嚴寒條件下,組織裝甲分隊展開機動協同訓練 袁凱攝/本刊
牽住備戰打仗對軍事人才需求的“牛鼻子”
《瞭望》:在新型軍事人才方陣中,最急需、最緊缺的人才是哪些?
吳杰明:人才資源是強軍興軍的寶貴戰略資源。要加緊構建“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加大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培養力度。
新形勢下,習主席敏銳洞察戰爭形態的新變化,準確把握戰斗力生成的新特點,把軍事人才建設的著力點放在打仗急需的人力資源上,突出強調加強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等四個方面的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這“四類人才”建設,與未來戰爭對軍事人才專業性、優質性和系統性的要求高度契合,牽住了備戰打仗對軍事人才需求的“牛鼻子”,極大豐富拓展了新時代軍事人才的能力內涵,全面重塑了新時代軍事人才的體系結構,有效實現了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的精準對接,標志著我軍對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規律性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瞭望》:如何加快大規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步伐?
吳杰明:2019年,習主席在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全面深化軍事院校改革創新,把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去年,習主席在中央軍委軍事訓練會議上再次強調指出,要強化人才支撐,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發揮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綜合育人功能,培養大批練兵備戰行家里手。習主席的指示要求,科學回答了新形勢下軍事人才培養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大規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指明了方向。
大規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就是要堅決貫徹習主席指示要求,加快構建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高水平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其中,軍隊院校教育是主渠道,對接國防和軍隊建設需求,依據培養類型、培養層次、培養對象明確全軍各院校辦學定位,推動形成職能清晰、有機銜接的辦學育人格局,發揮強基固本功能;部隊訓練實踐是大課堂,通過構建形成從學校到部隊、從實驗室到戰場、從理論到實踐相互融合、相互銜接的功能鏈條,發揮轉化應用功能;軍事職業教育是大平臺,著眼崗位急需、履職必備,重在滿足官兵差異化、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學習力贏得競爭力、發展力、戰斗力,發揮拓展提高功能。三者之間育人目標指向一致、系統結構功能互補、培養路徑銜接遞進,是順應時代潮流、追趕超越強敵的戰略之舉,也是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以此開創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新局面。
1月5日,陸軍第76集團軍某旅騎兵連在青藏高原腹地開展騎兵綜合演練 文明攝/本刊
加速提升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質量
《瞭望》:如何理解發揮院校教育在新型軍事人才培養中的主渠道作用?
吳杰明:治軍先治校,強軍先強校。軍隊院校在軍事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作用。縱觀當今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無一例外都把發展一流軍事教育的重點放在建設一流軍事院校上。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院校建設,黨的領導人親自辦院校,是我黨我軍的一個優良傳統。
習主席把軍隊院校教育放在戰略地位上對待和謀劃,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5次視察軍隊院校,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親自決策和推動新時代我軍院校建設實現體系性重塑、革命性變革。發揮好院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必須深入學習習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將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貫徹到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以建設世界一流軍事院校為目標,推進我軍院校教育向縱深發展,切實履行好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的時代使命。
《瞭望》:國防大學在打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方陣上,擔負什么樣的重要職能作用?
吳杰明:國防大學作為軍委直屬院校,是最高軍事學府,處于我軍人才培養鏈條頂端,在打造新型軍事人才方陣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在整個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中,聯合作戰人才培養是關鍵,也是習主席叩問最多、憂思最深的重大關切。他反復強調,要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參謀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來,采取超常措施,盡快有一個大的突破。落實習主席的指示要求,就是要在“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超常措施”“突出出來”這些關鍵點上深化理解、聚焦用力,大幅度、加速度提升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質量。
國防大學改革重建近4年來,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學校建設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前進方向,全面深化對聯合作戰人才培養特點規律的認識,把教戰研戰、培養打仗人才作為主責主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模式,拓展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全方位重塑聯合作戰人才培養體系,采取一系列有力舉措提高人才培養專業化水平,努力使培養出來的指揮員確實能打仗、打勝仗。
基于備戰打仗重構人才培養體系。我們針對指揮員“五個不會”等問題,以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專業化培養為突破口,對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進行全面重塑,培養規格、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組訓方式全部向聯合作戰聚焦,教學內容更新率達到80%以上。突出教練指揮員方法要領,加大想定作業、案例教學、兵棋推演、對抗演習等強度難度,聯合作戰指揮培訓班的作戰課占全期教學時間的65%,實踐課占作戰課的74%,學員全學年需完成28個想定作業,在聯合作戰“預實踐”中錘煉提升打仗能力。
基于學戰練戰營建實戰化辦學育才環境。我們按照“符合實戰、特色鮮明、管用實用”思路,構建能夠有效支撐專業能力訓練和開展戰爭預實踐的新型教學訓練條件體系,創設聯合作戰指揮訓練平臺,建成一批作戰實驗室和專業教室,全面升級兵棋系統功能,打造軍事特色圖書館,初步實現了教學訓練條件的整體性重塑。扎實開展新時代軍隊職能使命教育和戰斗精神培育,大力激發向戰而行的血性膽氣,持續破除和平積弊,堅決糾治以不打仗的心態辦學育人、脫離備戰打仗實際搞教學科研等虛化泛化現象,堅決糾治校園軍營生活化、地方化傾向,牢固樹立“以戰領建、以戰領教,戰建一致、戰教一致”思想。定期邀請全軍英雄模范和一線部隊備戰打仗先鋒來校做英模報告,大力表彰和宣揚大學教戰研戰先進典型,持續武化戰化校園環境,營造“舉目皆是戰爭學院”的兵味戰味和打仗氣息。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重溫國防大學從紅大抗大一路走來,為黨培養建軍治軍人才的光輝歷程,賡續紅色基因血脈,自覺當好新時代紅大抗大傳人。
基于教戰研戰鍛造高水平師資隊伍。以培養懂打仗的名師名家為指向,啟動實施了新時代“名師名家工程”;采取“名師名家+團隊”“人才+項目”等方式,加快培養優質新型教研力量。緊前調整教員隊伍結構布局,分批從全軍選調數百名各學科專業緊缺的教學人才,聯合作戰指揮教學崗位的軍兵種教員配比日趨優化。實施“卓越人才計劃”,從清華、北大專項招收優秀畢業大學生,采取軍地聯合教學、聯合帶教、聯合科研方式,進行精英式、訂單式培養。組織教員深度參與全軍重大演訓活動和重大專項任務,走開到戰區聯指機構跟班作業見習路子,暢通教員了解部隊、融入部隊渠道。采取校導院演方式,組織教研團隊研究性演習,連續三年組織全校教學能力比武和課程教學設計評比,推出了一批優質課程和尖子教員。
基于集約集優打造開放辦學格局。融入部隊練兵備戰實踐,融入國家和軍隊教育體系,融入國際軍事教育合作,構建形成“校內、軍內、國內、國際”一體化運籌的開放辦學體系,初步走開了“院校+”“+院校”聯合辦學路子。堅持“三個面向”,加強與部隊訓練實踐的深度對接,充分發揮大學學科專業體系完備、教學資源豐富的優勢,深入開展聯教聯訓、聯合育人,為部隊提供教學、理論與技術、演訓保障等服務,更好地輻射部隊、服務部隊。堅持開放辦學,引人與引智相結合,拓展高中級指揮員、外軍高級軍官來校講課路子,與外軍院校簽訂合作協議,不斷拓展國際交流平臺。創新軍事職業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為全軍軍事職業教育提供更多的優質產品,使人才培養效益擴展到大學之外,努力打造“沒有圍墻的國防大學”,向著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聯合指揮大學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