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全民公敵是怎么樣培養出來的?那些得不到父母的愛的孩子,最后怎么樣了?
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內容的第11期。我是能剖析孩子問題,還能給父母答疑解惑的淅淅爸。
首先,淅爸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怎么樣的作用?

我們用一件真實事件來說話,1993年,英國的兩個10歲孩童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世界上最小殺人犯。
而后其事件被改編成30分鐘的短片《羈押》,影片上映之前遭到英國22萬群眾聯名抵制上演。
并不是因為電影太血腥太暴力,而是因為把事實的真相描繪得太輕描淡寫,給受害者家屬帶來了二次創傷。

這兩個的孩子,左邊的叫羅伯特,右邊的叫喬恩。那一天,他們各自逃課來到同一所購物中心,命運讓這兩個素不相識的相遇,臭味相投讓他們一拍即合,成為了“戰友”。
在超市里他們盡情搗亂,搞破壞、踩座椅,當然偷雞摸狗的事情也少不了,他們偷來了一點糖果,一個塑料玩偶,和一小罐藍色顏料。
這些惡作劇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兩個惡魔(我實在無法用孩子來稱呼他們)決定誘拐一個孩子,用偷來的東西作弄他。
他們在商城里面四處尋找獵物,在超市門口,他們發現了巴杰爾,趁巴杰爾媽媽不注意,連哄帶騙的拐走了巴杰爾。

接下來,他們把巴杰爾帶至僻靜的鐵軌旁,他們向巴杰爾扔石頭,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男童的頭部,在他臉上涂抹藍色涂料,讓他吃掉電池,并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羞辱他,翻弄他的包皮,可能還將電池塞入過他的肛門……
當他們發現巴杰爾已經沒有了氣息時,為了掩蓋罪行,他們將巴杰爾放上鐵軌,將他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利用火車碾過制造事故假象……在他們離開后,巴杰爾被火車分成了兩半。
在隨后的尸檢報告顯示,巴杰爾身上總共有42處傷痕,但每一處都不是致命的,也就是說,這個2歲的幼童,是被慢性折磨死的。

在審訊中,才是讓人覺得恐怖的地方:
羅伯特極其冷酷,而喬恩則是一個聲淚俱下的騙子,他們稱自己從沒有去過那個超市,委屈至極,要不是警方及時拿到現場錄像發現他們拉著巴杰爾的畫面,他們可能就此逃脫了;
瞞不過之后,他們開始互相推卸責任互相指責,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從他們稚嫩的聲音中張口就來,而讓人心寒的是,他們沒有展現出哪怕一絲悔恨。
即便承認了罪行,但各自仍是避重就輕,把緊要的部分推卸給對方。
案件最終告破,兩人依法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顯然這是不能平民憤的,于是28萬名群眾自發組織聯名要求重判,讓刑期延長至15年。

與《素媛》的事件很相似,但不同的是,這次的罪犯是兩個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是什么導致他們會有如此惡行?
美國犯罪學家羅伯特·K·雷斯勒下過這樣的結論:幾乎所有兇惡的殺人犯,都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而其童年的悲慘程度,與罪犯犯案的兇殘程度存在正相關。
讓我們來看看兩個惡魔的童年,喬恩是在嘲笑中長大的,他出生于一個有精神病史的工人家庭,哥哥和妹妹都有智力缺陷,父母多次離婚而后復合,這讓他從小便成為街坊孩子們的嘲笑對象。
在家中,喬恩因為家庭破裂而遭遇冷落,不僅如此,他的父親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經常租借暴力血腥影片回家觀看,而喬恩也經常與父親一起觀看。
羅伯特只比喬恩晚10天出生,他的家庭則更加不堪:從小就是全家的沙包,時不時就要被暴揍一頓,他的爸爸經常毆打媽媽,后來更是拋棄妻兒一走了之;媽媽酗酒,對孩子們完全不管不顧;五個哥哥也一個比一個狂躁暴力,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羅伯塔的其中一個哥哥對他有過性侵行為。

再來看他們出獄之后的發展,羅伯特出獄后沒有再犯事,處于同性戀愛的穩定關系中,而喬恩,則因管有兒童色情資料、付費下載及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被判處兩年監禁。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中來,家庭教育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填充,第二個是過渡。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先生是這樣形容家庭教育的:
每個人都有三重世界,
第一重是想象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面我們無所不能;
第二重世界是現實世界,這相當于我們的社會,會受到種種制約;
而第三重世界則是過渡世界,對前兩個世界起一個過渡、鏈接的作用,這個過渡世界就是家庭。
簡單點來說,家庭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把想象中的東西實現的橋梁。

例如,一個孩子喜歡奧特曼,在想象世界里,他就是能打小怪獸的奧特曼,崇尚力量,因此他會有展示力量感的需求,或者他會發展出具有正義感的性格特點,又或者展現在與人爭執時把對方當成小怪獸的暴力性。
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扶正他們對這份力量感的認知,并教會他們正確投射到現實世界里面。
但想象是有方向的,這個方向取決于孩子的認知,而孩子的認知,最初來自家庭。
把孩子的想象空間比喻成為一個盒子,這個盒子最初是空無一物的,而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或主動或被動地往里面填充入“物品”,如果填充物是暴力、冷漠、血腥和仇恨,那么孩子往這些方向去想象并對外界投射,也就不出奇了。

我們大多數家庭都不會如喬恩、羅伯特的父母一般,從剛一開始就給孩子的想象世界注入歸于人性丑惡面的一面,我們的問題多出于“過渡”層面上,是為:扭曲。
以下這些話,你是否曾對孩子說過?
“我打你、罵你,是為你好!”
“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再犯錯我就懲罰你!”
…
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就給孩子扭曲了一些事實。

原來打罵是愛的展示方式,原來你愛我就得聽我的話,原來犯錯是不被允許的。等到孩子長大,他就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別人,去享受被愛,死要面子錯了也不認。
還記得重慶女孩摔嬰案嗎?那個把1歲男嬰從25樓摔下的10歲女孩,她就是在“我打你罵你是為你好”的環境中成長的。不單單對人,她還把這份暴戾的“愛”展示在小動物的身上。
還記得藥家鑫嗎?從小他被教育的是犯錯是罪惡的事情,所以在撞到人之后轉而行兇。
淅爸并不是想說不要打孩子,不要兇孩子,而是想說,不要在孩子面前,把愛給扭曲了。偶爾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后能否向孩子坦白:
“我打你是錯誤的一件事情,那不是愛,我確實傷害了你,我打你,僅僅是因為我生氣了!我沒有其他辦法解決你的問題了!”

多數而言,父母是愛孩子的,這份愛是沒有過錯的,是無私的,但愛的方式卻值得商酌,因為這份方式,最終會讓孩子投射到外界中去。
好了,今天關于“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什么”的內容,就到這里了,如果您覺得我的觀點對你有啟發和幫助,還請不吝點贊轉發,如果還能點擊關注那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了。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