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梁山好漢們的下場大都不太美妙,而這一切都是拜他們的大哥頭領宋江所賜。可是,為什么這些身懷絕技的英雄豪杰,都甘愿為其俯首稱臣,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呢?宋江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值得他們誓死不悔,舍命追隨呢?

一、宋江的人生道路
1.懷抱志向,順民的選擇
宋江在書中的出場是以迎娶美嬌娘閻婆惜為起點,本來他作為地方上一個安分守己的官府書記員(押司),只是出于好心,收留了閻婆惜母女倆兒,安置之后,就此行善一樁。
沒想到,閻婆惜卻恩將仇報,貪圖錢財,與他人通奸不說,還借機想要訛詐宋江,看到晁蓋等人的書信和象征性地謝禮,就獅子大開口,迫使其就范。宋江被逼無奈,情急之中,怒殺斯人,攤上了官司,但依靠家里花錢擺平,最終被發配到了江州,戴罪伏法。
到了這時候,宋江因為家事所累而固定思維,還是想做一個良民,爭取在體制內尋求出人頭地的機會。但天不遂人愿,宋江的野心在酒后徹底暴露,內心的驕傲與志氣的掙扎,讓他說出了心里話,壓抑了太久的怨恨和屈辱,在潯陽樓頭的“反詩”中顯明端倪,被別有用心者抓住了把柄,因此遭遇了人生最危險的一次劫難。

在江州法場上,宋江幾乎命不久矣,好在自己平時積攢的人情此刻發揮了作用,梁山好漢將他解救出來,從此走上了開辟事業的新路。
2.江湖,宋江的事業
宋江作為一個讀書人,功名未獲,前半輩子庸庸碌碌,只能在公家干點抄寫文本的雜活,成天接觸這些煩瑣的雜務,與他自視甚高的“封妻蔭子”理念差距甚遠。然而,他畢竟不是平常人,家里頗為殷實,且為人急公好義,在江湖上廣結豪杰,因此得到了眾人的交口稱贊。
此外,宋江做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的眼光與手腕確實不一般,好些英雄豪杰在落魄時得到了資助,闖出一番事業后,宣傳宋江的美名,使他聲譽遠播。

不過,宋江確實向來宅心仁厚,能夠做到來者不拒,比如對閻婆惜這種貧苦的社會底層,還是有惻隱之心,至于自己到頭來看走了眼,也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總之,宋江在以“慈善”遍交天下朋友的做法中,收獲巨大。
3.宋江籠絡人心的套路
其實水滸傳有很多比宋江富裕與勢力大的人物,但他們就無法贏得眾兄弟的心,這是為何呢?原因就在于宋江的移情能力很強。按照現在的標準來劃分宋江的出身,他就是一個稍微有點錢的中產階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加上自己的經歷一直不太得意,所以比較善于體貼英雄落魄的心境。

當年在發配途中,于柴進府上碰到了避難的武松,宋江馬上掏錢款待,相與殷勤,簡直是一見如故。在武松拜別,回家省親的當口,宋江也是傾囊相助,而且一路遠送,不舍分離,這把武松感動得稀里嘩啦,簡直是找回了失喪已久的溫暖,以后就剩下了拼命報答。
其實,柴進對武松的恩情比宋江更大,收留了將近兩年,仁至義盡,但為什么宋江憑借幾天的功夫,就將武松拿下了,使其死心塌地效忠,而對柴大官人如此疏遠呢?
這是由于宋江給予武松更多的是禮遇,除了物質饋贈外,進行了感情投資,而柴進在這方面就比較粗疏,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平等看待,只是把交朋友當作了興趣,而沒有去用心研究,找到能干的“潛力股”,于是被宋江摘了桃子。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宋江與柴進的出身差距很大,一個是平頭百姓,一個是王公貴族,而宋江處理人際關系時,真能打成一片,完美地收買人心。但對于柴進就很難,讓他深入民間,與草莽群氓稱兄道弟,根本沒有任何類似的生活閱歷使之能夠在心理上產生共鳴。
宋江在生活的摸爬滾打中,心機深重,手段多元,這種人當老大基本就是注定的選擇。在宋江上梁山后,以前跟隨晁蓋的核心人物——智多星吳用,就迅速轉到了宋江的麾下,可謂得遇明主。
宋江與吳用各方面的經歷非常相近,都有理想,和晁蓋這些“素面朝天”的簡單人士不同,他們想要證明自己,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因此,吳用與晁蓋結交是暫時偶然的,與宋江相遇就是絕對必然的,兩人的主從關系是拓展梁山事業的成功標配。
在晁蓋手下,梁山的發展路徑基本就是占山為王,大伙喝酒吃肉,瀟灑快活就完事了,沒什么別的進步藍圖。吳用很不甘心,自己的才學不想給山大王當個參謀就完事了。所以宋江的到來給了吳用希望,配合對方的雄心壯志終于可以發揮自己的濟世之才。
在整個梁山泊上,除了李逵是宋江的死黨,吳用可謂是對宋江最忠誠的手下了。宋江與李逵相繼死去后,吳用都要義無反顧地追隨其于地下,魂斷蓼兒洼,足見宋江對于吳用的命運有著多么大的影響。從此亦可以窺探出宋江的領導藝術是多么高超,有本領的人在他麾下可以發揮才能,有理想的人可以出謀劃策,共圖霸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宋江就是梁山泊上的伯樂,故能得人死力,雖然他的人品大家看不慣,但其高明之處散發的無窮魅力,正是成大事者必需的核心條件,吸引了各方的人才資本,催化出一段光輝歲月。
二、宋江的領導謀略
宋江其人雖說本領不凡,神通廣大,可終究身上還是有著自己的局限性。
在梁山好漢完成聚義之后,水滸事業逐漸發展到了鼎盛,此時作為一把手頭領的宋江,為規劃將來的發展道路,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宋江其人雖說后來落草為寇,成為山大王,但他畢竟長期接受正統教育,對朝廷的忠心不改。梁山好漢的成分主要分成兩撥,一種是原來體制內的,被拉下水入伙,一種是社會底層的窮苦人,他們構成了領導集體。

宋江明顯就是屬于前者,其實他一直在體制內混得不如意,因此才會到處結交江湖好漢,利用錢財收買俘獲,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企圖在以后發生妙用。
對于梁山中的很多人來說,不少都是被迫落草,被宋江與吳用設計哄騙,恩威并濟,收為己用。不過當時宋江還是為他們開出了空頭支票,表明心志,上山只是暫時的,最終目的是要進行招安,從而洗白自己,得以封妻蔭子。
這番表白在當時看起來十分虛假,明顯是帶有表演性質的安撫,不過就宋江本人來說,他并不是完全信口雌黃而是將此事始終擺在心上,真的有一天希望可以實現這一夙愿。

討論梁山的發展前景,長期嘯聚山林,雖然暫時可以贏得快活,但畢竟偏居一隅,脫離主流社會的秩序,勢力再怎么龐大,也不一定能成氣候,屬于邊緣人。
因此,很多人不愿意過這種生活,尤其是曾經的“良民”,他們有的被迫無奈加入,有的將之當作跳板,打算以后將其作為籌碼,換來不同的人生際遇,宋江明顯就帶有這樣的目的。

梁山好漢之中,雖說出身低微的大有人在,但說了算的還是宋江這些人,他們掌握了話語權,招安派與逍遙派明爭暗斗,但最終還是由大哥說決定。宋江靠著他的人格魅力,與三教九流打成一片,進行無瑕疵地對接,他非常明白他們的心理想法,所以才能得到大家的推崇。
在面對李逵這些人的時候,宋江施以小恩小惠,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通過物質收買;而在對待朝廷降將之時,他便作出高規格的接待,并且順道表面“心計”,希望共謀大業,為國報效。那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宋江呢?

其實前者是宋江為人周到的地方,所以表現出親民的姿態,而后者屬于宋江的理想追求,他一直在公家單位辦事,也想向上夤緣攀升,但總是尋路無門。他的這種性格特征體現到事業之中,就是一邊培養死黨,一邊以主義進行號召,從而讓自己顯得深明大義,這種領導水平是成大事的條件。
三、及時雨的“窮途末路”
可惜,宋江終究還是失敗了。他苦心孤詣為梁山安排的道路被朝廷反將一軍,利用眾人征遼,討伐方臘,造成兩敗俱傷,從而使自己的敵人同時得到了削弱。

梁山畢竟和朝廷有過過節,雙方只是達成了暫時的妥協,結局注定你死我活。也許宋江對此早已預料,無情最是帝王家,隕落才是屬于他們最好的歸宿。
參考書目
1、施耐庵《水滸傳》
2、金圣嘆《水滸評傳》
3、吳閑云《品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