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針對于孩子入園焦慮的反思總結
01 面對入園焦慮的反思總結
以下是我分享的入園焦慮經驗。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入園焦慮的家長內心一定是焦慮的。焦慮是每個家長都很有必要的一種情緒。
家長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他們的人生,去和他們一起面對與面對。
面對入園的孩子,家長不妨先做一個簡單的《應對焦慮》測試,讓孩子們看看他們的情緒是如何變化的,以此來了解他們是否患上了入園焦慮癥。
02 接受孩子的“分離焦慮癥”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經歷一段分離焦慮的時期。
在這段時間里,孩子會對父母的離開懷抱有一種不舍、戀的感覺,更加不愿意和父母分離。
其實,孩子們對分離的焦慮癥并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家長們有些時候也需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安撫。
在這段時間里,家長們也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媽媽要去上班了,我不能離開你了”“我會想念你的,等你回來”“我舍不得你”。
只要寶寶出現這樣的表現,那說明寶寶是進入了分離焦慮癥的早期,如果家長們不能及時發現寶寶的分離焦慮癥的話,那么就很有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的成長,甚至還會影響到寶寶們的心理健康。
寶媽們該如何預防寶寶分離焦慮癥?
1. 給予寶寶足夠的愛
寶寶出生后,內心深處對媽媽還是比較依賴的,一旦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癥,家長們就要及時給予寶寶足夠的愛,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2. 在寶寶離開自己之前和寶寶一起“打預防針”
寶寶在家其實就像是一個完全放松的“散養”,寶媽們可以在這個時候與寶寶一起玩一些游戲,安撫寶寶的情緒,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寶寶就能感受到媽媽的存在。
3. 給寶寶多一些鼓勵
對于寶寶的成長來說,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們應該在寶寶出生后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寶寶覺得自己是值得被關注的,這樣寶寶才能自信的長大。
4. 給寶寶增加一些有趣的玩具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有了自己的玩具,就像是一個小寶寶,可是寶媽有時候也會在寶寶不愿意分享時總是責怪寶寶不懂事,但其實寶寶是可以改正自己的行為的,如果寶寶在2~3歲的時候,寶寶的自制力比較強,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給自己的玩具,寶媽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小玩具,增加一些好玩的親子游戲對于寶寶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寶媽在運用到一些社交上的時候就需要注意一些,可以在寶寶和自己玩的時候注意一點不要拿走寶寶的玩具,這樣寶寶就不會拿走寶媽的玩具了,如果寶媽用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寶媽可以試著換成更加別的游戲,或者給寶寶做更加別的示范,因為玩法不同,寶媽要避免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寶寶的自我意識比較強
很多寶媽在2~3歲之前,是完全沒有辦法分辨寶寶的”小脾氣”的,所以會下意識的去滿足寶寶,這樣寶寶”小脾氣”的養成,讓寶媽也養成了不好的習慣。
二、寶寶脾氣大的危害
寶寶長時間的處于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中,寶寶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思維還是行為都是通過努力和媽媽”實現”統一的。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一定要自己拿筷子,家長會認為孩子小,不聽話,于是,慢慢的寶寶就養成了不吃飯的壞習慣,但這并不代表寶寶是因為孩子吃飯的時候有不好的行為習慣,也并不是”不好”的行為,這只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也是寶寶自我意識的形成的過程。
如果孩子經常被家長打,孩子會形成一種””心理免疫力”,所以有時候打孩子的行為也是很正常的。
1. 讓孩子的心理有緩沖
打孩子只是他們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并不是讓孩子真的”聽話””。而是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打孩子,首先要給予孩子心理的緩沖。
3.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產生的后果
當家長”暴力”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自我思考的空間,讓他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