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讓老師用棍子打
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一個孩子從小不聽話,什么都要聽大人的。孩子三歲以后,這種“不聽話”的行為就會立刻轉移到孩子身上。
1、在學校經常和小朋友打架,一打架就會攻擊其他小朋友,自己還被老師批評了。有一次一個同學哭著給媽媽打電話說,媽媽對不起,這個老師已經離開了我們,她不知道該怎么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個男孩子被打了,身上的紅點又重了,又痛了,他開始在媽媽面前哭泣。媽媽知道,讓男孩子哭,只有讓他自己哭出來,他才能記住教訓斥責。
2、停止了他的不良行為,轉學到一個新環境中。
孩子在新環境中學習,難免會遇到困難,有些孩子不能承受,但這就需要父母的參與,重新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提供給孩子支持,讓他感覺到父母在背后支持他,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提高,他就會有信心。
3、多點耐心,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孩子在情緒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問題是很難解決的,需要父母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找到突破口,才能找到更好的辦法。
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要多一點耐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慢慢引導他。
告訴他:
“情緒是很難控制的,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試著做一些事情,那么,他就會漸漸擺脫焦慮的情緒。
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減少他的孤獨感,可以多多鼓勵他參加集體活動。
4、教會孩子正確看待輸贏
對于孩子的輸了不能“寬慰”,而是要教會孩子“及時止損”。
當孩子輸掉比賽后,及時安慰他,告訴他“沒關系,再比賽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比賽有輸就可以了。”
而不是一昧地責怪他不擅長,不懂得比賽就要受輸贏的影響,而應該給予他正確的心態,“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學習的契機。”
5、“不要害怕輸”
孩子輸了就會“不愿意再試一次”,這是因為他們害怕失敗。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輸不起”的孩子說:“我經常會表現不好”、“我很笨”、“我不會去做”。
有的時候,家長一味的責罵孩子沒有任何效果,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有些孩子并不是真的因為害怕失敗而不嘗試,而是為了避免被責罵。
有些孩子因為性格內向,所以沒有什么朋友,但在競技活動中,他們能夠不斷的發揮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到自如泰羅大,但如果學習中不能給他們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他們的自信就會受到打擊。
孩子產生“我很笨”的信念
“我很笨”這句話,出自于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他將人的智力分為了四個維度,不同的方面是人的智力與能力的發展水平。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活在自己的思維方式中,那么孩子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
孩子們也很容易將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對象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經常被比較的孩子,就會失去自信心,對于很多事都不感興趣,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影響。
1) 不要以偏概全
“凡事都是未知的,但凡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家長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把人設不符合孩子發展水平的框架作為標準,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如果孩子確實很努力,但還是學不會,那么家長也不要以偏概全。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孩子也會變成這樣的。
2) 拒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要學會換位思考,多一些換位思考,同時注意教育方式方法。
不管是對待朋友還是對待同事,父母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應該把對方當成是同事,在不同場合的身份去溝通交流,這樣才能更好的溝通交流,從而更好的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