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升高家長焦慮也很正常,只是某些家長過于擔心而已。
1
昨天晚上,小區的程路媽媽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孩子的到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看到孩子昨天晚上做數學題做到2/3,早上賴床不起來,就以為孩子不知道要早點睡,于是 每天晚上盯著孩子,都要為他寫計劃表,看到表上的題目就知道孩子該睡覺了。
這樣的安排每天看起來都很忙碌,其實都是家長焦慮的表現。
而想要改掉孩子的“磨蹭”毛病,首先得找到原因,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1
孩子為什么會磨蹭?
1、生理需求未滿足
孩子的生理需求也是源自于食物,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吃早餐。
2、心理需求未滿足
當孩子沒有吃飽飯,或者是在睡覺前吃了很多零食后,我們就會對孩子感到焦慮。
3、生理需求未滿足
吃早飯和睡前吃水果是我們的主要需求,當然如果孩子沒有吃飽飯,也會造成饑餓,這時我們也會要求孩子馬上喝一些白開水,否則就會讓孩子產生饑餓感。
(1) 生理需求未滿足
生理需求的滿足會讓孩子感到饑餓感,這是他們心理的一種安全需求,但是缺少了父母的關懷會讓孩子覺得孤單,就會渴望一個人待在家里。
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就會在面對別人的拒絕時,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甚至是為了討家長歡心,會撒謊。
(2) 想獲得認同感
當孩子無法獲得認同感時,內心的失落感就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內心的自我認同感很低,他們就會做出一些令家長不滿意的事。
(3) 關注外在的事物
當孩子經常被父母關注的時候,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會關注外在的事物,從而讓自己和父母都感到滿意。比如孩子經常把水杯、水壺、小汽車、小自行車等等放在同一個地方,自己想要什么就要拿到手。
(4) 模仿家長的行為
孩子的模仿家長是他們最親近的人,家長經常的表現就是通過行為看到孩子的所作所為,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行為的模仿。
(5) 模仿他人
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模仿他人的行為,這種模仿可以通過模仿是通過與他人進行交流進行的,例如通過家長在孩子面前擺出“你”“你”“這個詞”,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讓孩子理解。
(6) 模仿他人的動作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不要過多的向孩子模仿自己的動作,而是應該做出與孩子平日同樣的動作,例如拍拍孩子的肩膀,做出“抱抱”的手勢等。
(7) 模仿別人的聲音
當孩子在與家長說話時,家長應該以同樣的語言去引導孩子,可以在聽從別人的引導時進行模仿,并用自己的聲音,來正確的引起他人的注意。
(8) 模仿他人的聲音
(9) 模仿他人的聲音
(10) 模仿別人的動作
比如,讓孩子拿起一樣的物品,家長拿起一樣的東西,一同放在不同的環境中,配合孩子的動作示范,模仿他人的聲音,描述動作示范。
(11) 模仿能力的發展
幼兒獨立地進行模仿,根據成人的動作示范,模仿模仿成人的聲音和姿勢,做出舉動。比如,當家長在玩娃娃扔大球時,當家長在做火車的游戲時,孩子也模仿大人一起扔大球。家長對孩子說:“寶寶你能夠直立行走時,你可以用你的手邊快速移動和手邊做出動作示范。”
(12) 模仿大人的聲音和動作
孩子對大人的模仿同樣也是這樣的,家長們想讓孩子模仿模仿他人的動作,先從模仿者開始,模仿者將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身上,說:“寶寶你想要”,等到孩子開始模仿,模仿成功后,家長再讓孩子模仿自己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