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折磨媽媽
“別讓媽媽太累了,別把我弄疼了,媽媽也是人啊!”
“別把我折磨死了,好煩啊!”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別把我折磨死了,我還沒做完作業,人家還嘰嘰喳喳跟你說話,我都累死了。”
這是一個特殊的置換——孩子在情感上跟媽媽較勁,是“氣勢上頂撞”,而媽媽就在孩子的生活里“對付”了他。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投射性認同”,也叫“投射性認同”,意思是父母對于孩子某些行為的反應,會把孩子投射到自己身上,成為“復制品”。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孩子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時,TA才會有被愛的勇氣和力量,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
02、理解孩子,幫助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
心理學有個實驗:
一群孩子在做實驗,有人問:“你們希望獲得怎樣的榮譽?”
一個孩子說:“要取得好成績,我就要努力學習。”
另一個孩子回答:“我努力學習,希望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一個孩子回答:“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你。”
結果,第一個孩子考了第一名,第二個孩子獲得了獎狀,第三個孩子考了第二名,第四個孩子獲得了三好學生稱號,第六個孩子獲得了老師的喜歡,第四個孩子獲得了榮譽稱號,第五個孩子被同學排除在外,第六個孩子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第七個孩子獲得了家人的祝福,而第七個孩子獲得了獎狀和媽媽的擁抱。
當我們把所有的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就不會盯著孩子的缺點和短板,看到孩子的優點,把關注點放大,把關注點放大,這樣就會發現孩子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同時也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這時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就會更加的自信,他的成長和進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最后,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給孩子一個陽光健康、自信的童年,能夠用心的呵護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