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焦慮是什么意思?
焦慮是把某些內容在孩子身上不斷放大,最終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
有這樣一句話:“焦慮和不安,是種內在感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種感受,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它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變得更加焦慮、煩躁,乃至走向極端。
在《超脫》中,“超脫”的表現就是當別人說“你這么不聽話,我怎么能這樣說你?”的時候,孩子往往會變得很焦躁、無所適從,情緒也非常激動。
兒童心理學家教給我們如何說“不”
我們可以教孩子說“不”。
比如,當孩子帶著禮物來你面前的時候,你可以對孩子說:“寶貝,謝謝你,今天媽媽不忙,晚上陪你去看書。”
但是當孩子帶著禮物來你面前的時候,你一定要告訴他:“謝謝你,你沒有拿走,媽媽對你很失望,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
4. 提供選擇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故意的,他們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做。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而想要氣哭鬧。
這時,家長就可以給予孩子提供選擇:“你是想要現在回家,還是15分鐘后回家?”
當孩子明確知道了自己的選擇之后,他們的行為就會得到了尊重,同時也會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的行為,總有對錯之分,只要父母有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孩子就能得到成長。
父母要摒棄“雙重標準”的教育方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孩子的行為,總是和父母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父母一味的把目光與孩子的學習掛鉤,并不能起到正確的教育引導作用,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孩子為什么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在果果小時候,每當看到爺爺奶奶吃完飯后,就會跑去拿著吃的去玩。后來奶奶對果果說,“你不要玩了,以后再給你買。”果果便跑去找奶奶要錢,奶奶到了之后才發現,果果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錢是做什么的,反而對奶奶說:“我不要,就不要。”
朋友感到非常無奈,因為孩子還小,買東西玩的時候花錢也不多,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最后,這位朋友終于意識到了自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孩子的一些行為,很多教育的缺失,導致孩子用錢也不懂得節制,想要的東西都會伸手拿,而不是合理的時候也會去做。所以父母的教育是有問題的。
那么,孩子到底應該怎么管呢?
1、管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之后,自己都會非常生氣,而且情緒非常的不穩定。比如,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很容易激動,從而口不擇言,打罵孩子。
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很短,但是卻能夠教育孩子更好的去改正錯誤,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叛逆,所以說在孩子犯錯之后一定要先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知道了解孩子為什么會犯錯誤,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這件事情是如何做得,而不是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罵。
2、管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管好自己的情緒,有的時候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因為一時沖動,比如說一些事情讓孩子沒有做好,就大聲訓斥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這樣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如早點去彌補這個問題,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是很難補救的。所以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總是對孩子進行責罵,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還會傷害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有時候還可能會導致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3、發現孩子頂嘴的原因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孩子頂嘴的原因,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