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癥?
當孩子入園前哭、高興、憤怒、傷心、煩躁,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并不會是入園焦慮癥。但是我們如何看待孩子入園后的情緒波動呢?
如果我們有了以下的情緒和表現,就會表現出孩子很不適應。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恐懼、不安
入園前,孩子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恐懼感,包括害怕老師、害怕幼兒園。
我有段時間,有點分離焦慮,這也是我最為焦慮的時候。
回想女兒小時候,我跟她說過有些事情,我也曾經對她說過,但是,當我每次對她說這些話時,她總是很抗拒,要跟我對抗著說,如果我說了什么,她都會對抗著。
所以,孩子的每次情緒波動,其實都是對父母的試探。
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焦慮。
只要我們多跟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有的孩子的想法可能就不一樣了。
當我們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會對他們產生誤解。
比如孩子就會對我們不說,或者直接拒絕我們的要求。
如果我們不了解情況,就會覺得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從而錯過了解孩子的機會。
孩子會和我們作對,說明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長就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這個時候,可能和我們大人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不聽話。
其實并不是,孩子在說“不”的時候,孩子是在表達自己。
孩子需要家長的時候,如果能多一些理解和耐心,少一些訓斥,多一些傾聽。
我曾經聽鄰居說,他家的孩子特別不愛說話。
每天一回家,孩子就坐在沙發上,不和他說話,總是玩手機。
起初,鄰居沒當回事,以為孩子只是玩手機的時候才會寫作業,但是沒想到,孩子一點動靜都沒有。
后來,鄰居才知道,原來孩子每天晚上一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小鄰居就問孩子,為什么晚上不寫作業?孩子回答,因為老師每天晚上都要寫一兩道題,我寫完了就可以玩了。
聽完這話,鄰居更是氣憤不已,沒想到,孩子只顧著玩手機,作業什么時候寫完了,什么時候才去寫作業,寫作業就等著看手機。
學習習慣的問題,其實很多家庭都存在,只是不同的家長可能會因為不懂得怎么去引導孩子,給孩子報很多補習班,導致孩子出現偏科現象。
但是大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存在偏科的情況,那為什么不及時引導孩子,進行糾正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孩子出現偏科的原因
1.孩子不知道為什么學
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興趣是以結果為導向,如果不感興趣,就沒有辦法去努力學習,
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知識。但是如果孩子對于所學的知識只是去尋找興趣,那么對于孩子的內心也是極為不利的。
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現偏科的時候,就會給孩子報課外班去補課,以提高孩子的成績,其實是盲目的給孩子進行補課,往往是浪費時間,不僅不能提高成績,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
2.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所以不管孩子對學習多么感興趣,都是一種負擔,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為他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3.家長不懂教育方法
有的家長總是認為孩子年齡還小,不懂什么是教育,因此在孩子身上花費的精力和金錢上都是最多的,但是對于孩子的要求其實也是不能夠過高的,不能夠把學習成績當成衡量孩子的標準,而是要看孩子的綜合素質。
所以家長如果想要讓孩子在學習上有好的表現,那么一定要懂得適當的去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所以家長就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能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