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孩子上學焦慮怎么辦?
如何在孩子上學前給孩子“做思想工作”?
——小編觀察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Q:
家有一年級孩子的寶媽,最近有些煩惱,因為馬上要上一年級了,媽媽擔心孩子在班里不合群,害怕他被老師訓斥。
其實,除了要教孩子學習,媽媽們也非常焦慮,現在剛好家有一名孩子,面對學校的老師,很是不適應,情緒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們一想到“開學”這個小煩惱,立馬就會想到“開學”這件事。比如,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媽媽覺得上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還有一些媽媽會帶孩子去看望老人,幫忙照顧孩子。這些媽媽們并不想看到的,她們自己的情緒都是在“傳染”給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媽媽們怎么能做到不焦慮呢?
就拿孩子放學回家晚歸回家來說,面對孩子的時候,可能是爸爸沒有好好地溝通,媽媽可能會因為缺少陪伴而顯得很失落。媽媽們也許會說,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給孩子買點好吃的,可能會因為沒時間陪孩子而導致夫妻矛盾沖突,或者是自己對孩子“過度陪伴”。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媽媽為了能夠更好的照顧到孩子,可能會選擇去工作,而孩子也會因此感受到這種陪伴的“窒息感”,也會覺得自己這種陪伴方式不好,而產生一種“反感”的情緒,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討厭媽媽,更加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當作“媽媽”來陪伴。
2、孩子覺得爸爸不陪自己玩,媽媽帶娃會產生“恃強凌弱”的心理。
可能有的媽媽會說,自己對孩子的陪伴時間都是不夠,根本就沒時間來陪伴孩子,所以不陪孩子玩游戲,是不可能的。
那么爸爸帶孩子玩什么呢?其實就是在和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媽媽起主導作用,爸爸帶娃,媽媽負責寶寶的飲食,媽媽負責寶寶的健康,這樣寶寶才不會沉迷于游戲,才會喜歡上爸爸帶娃的方式。
3、會更加變的更加愛自己。
很多媽媽都是如此,她們內心非常的依賴自己的孩子,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這種依賴也會越來越少,因為這時候她們渴望自己能夠像媽媽一樣,獨當一面的去照顧孩子的感受。
但是,當她們逐漸長大以后,內心的這份依賴會越來越少,而自己,當成了媽媽,漸漸的在長大后,內心的這份依賴感會越來越少。
所以,父母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掌控,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成長。
那么,當她們漸漸長大的時候,他們渴望的是有人能夠接納自己,認可自己,成為自己的“粉絲”,而不是被別人崇拜,當她們感覺自己被愛,被認同,被珍惜,被贊賞,她們的內心便會獲得更加充盈和強大的力量。
02
孩子到底有多渴望父母的陪伴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曾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好的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而不是只盯著成績單。
有一份“差孩子”的報告,曾震驚了所有父母。
報告上寫道:
“在中國,100%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你卻只看到他們的“敗家子”。
成績單上的痕跡抹殺了孩子的努力學習激情,最后幾經篩選,將他們五指分數線,按照中國父母的高標準、嚴要求去培養。
孩子也只是普通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只是普通的父母。
可悲的是,那些成績很好、但并不是特別出色、但卻被人稱為“學霸”的孩子,卻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性格比較平和、性格沉穩、遇事不急躁,能做到“慢半拍”。
俗話說:“慢半拍”是一種習慣。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慢半拍”,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空間。
孩子成績好,可以很自豪,但是性格有缺陷
很多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績,一旦孩子沒考好,就覺得孩子是在給自己丟臉。
這樣一來,孩子在家長的眼里就會形成一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認為自己不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沒有信心,畏難情緒是會產生的。
“急躁”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隨機抽取了一些學生,并且告訴老師,他們可以任意挑選出孩子的性格測試的分數。之后,對他們進行性格測試,測試的結果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有個性比較好的一面,但是性格比較急躁,而且他們之前也曾經有一些性格內向的朋友,因此有不少同學對他們進行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