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焦慮。
家長的焦慮很大程度源于內心的恐懼,往往擔心孩子將來沒出息、擔心孩子變得沒有禮貌、擔心孩子學壞,擔心孩子不好好學習、擔心孩子未來沒有好前途……
面對孩子的叛逆,焦慮的家長每天都在擔心,而且焦慮的程度還要更高。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孩子的青春期,你真的了解嗎?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
理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青春期是從幼兒向成年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一般從12-18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自我意識形成期。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觀點,開始形成自己的主見,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這就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第二個階段就是青春期,這個階段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基本已經脫離了家庭教育的影響。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后,如果說他們是豆芽苗,那么荷花就是妥妥的“一杯水”。而家長的過度關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其實在這個階段,對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逐漸有了自我意識,而這個時期對于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很多孩子并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已經被學校教育了。
所以家長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學會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父母,這樣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為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可能是父母太過于“嘮叨”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對外界的反應也越來越多,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比較注重父母的言行舉止,如果父母的言行舉止讓孩子不舒服,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嘮叨而覺得煩惱,甚至會對父母產生厭惡。
另外一些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不和他們交流,他們有了很多話想要和父母分享,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說,父母卻不知道他們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使得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容易產生孤獨感,同時也容易出現反叛的心理。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一味的說教,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越來越不近人情,孩子還會覺得父母越來越不關心自己,內心感到孤獨,對父母產生疏離感。
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1、學會傾聽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再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去和孩子說話,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學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內心需求,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內心需求,給予幫助。
2、溝通有存在的價值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那就是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會不愿意和父母溝通,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覺得父母不值得信任自己。這個時候,父母要理解和信任孩子,除了和孩子進行溝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和孩子做朋友,有以下幾點:
1、要耐心持久的去傾聽孩子
孩子和你作對,并不是因為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翅膀硬了。而是因為你和孩子在做思想工作,甚至是“斗爭”的過程中,總是在情感的制高點上去批評指責孩子,那么在情感上與孩子之間就會產生沖突,也就會容易導致孩子在情緒上和你作對。
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和孩子做朋友其實是有很多的道理的。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往往是自己跟孩子的情緒在作對,因此在處理這件事情上,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后再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冷靜下來。
2、學會情緒管理,不做情緒的奴隸
家長情緒管理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要想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對孩子進行情緒的發泄,接納孩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