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死不承認,家長就沒辦法了嗎?不是的。有些孩子父母對孩子教育,總是唉聲嘆氣,或者到生孩子的時候,就是這樣,說不得,罵不得,最后把自己的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后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才會去模仿。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的行為,那么孩子也會變成這樣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歸咎于自己,然后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共情”能力,那么,就不會去簡單粗暴對待孩子,更不會打罵孩子,從而引導孩子,這也是父母們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那么,
怎么才能避免孩子被語言暴力傷害呢?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上“熊孩子”“壞孩子”的標簽。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應該跟孩子一起去尋找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責罵孩子。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遭受到了校園暴力,或者被欺負了,家長應該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要教孩子勇敢的反擊,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都有可能會遭遇到失敗,但無論怎么樣,我們都可以把它保護好。”
而不是罵孩子“笨蛋”、“膽小鬼”,這樣會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
我們可以這樣說:“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但你剛才開始學的那些不好的地方都是你的問題,做的不好很正常。”
“孩子,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但你剛才開始在黑夜中玩手機并沒有遵守交規,那么你就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有時間準備。”
當孩子知道自己能夠把控自己失敗的時候,也能夠把控住自己失敗的機會。
4.允許孩子犯錯,不要老盯著孩子的弱點
不完美的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有缺點的孩子。
家長們要明白,“完美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那就意味著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而不是隨意指責,不斷否定。
對待孩子,身為父母,我們更要去關注他們的優點和進步。
當孩子表現出好的表現時,要去肯定他們的好行為。
孩子的堅持與鼓勵,才是他們前進的動力。
結語:
孩子成長的路上充滿了荊棘,荊棘隨處可見。
在荊棘遍地開花的背后,父母陪伴孩子走得更加小心翼翼,才是孩子行走人生中最好的“禮物”。
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眼里,也是一種禮物。
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努力,用科學的教育方式,陪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最怕什么?最怕父母偷懶,怕孩子受挫。
與其費盡心思“雞娃”,還不如做好這3件事,比“打罵”有用。
做有準備的父母
幫助孩子從容面對人生的風浪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一個獨立自主的時期,在生理上的變化,讓他們渴望獨立,希望擺脫父母的控制。
想要讓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就要做到以下3件事:
1)做好統籌規劃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父母一定要學會做好統籌規劃,讓孩子在平時努力學習,在高考前實現成績逆襲。
在孩子高中畢業之前,做一些準備工作,讓孩子將來有一個好的前途,不要覺得初中畢業就可以了,到了高中畢業之后再去后悔。
從目前為止,孩子的高中學習生活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初中畢業以后,孩子就要進入職業化學習了。
這段時間內,父母要做好生活和學習的銜接,讓孩子在家里為自己而學習,比如要想讓孩子繼續上學,那么父母要做到和孩子一起去看書,旅行,讓孩子在學習之余之余多接觸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對現實生活的判斷能力是很強的,父母需要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多體驗生活,多接觸到一些真實的世界,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內心少一些焦慮,多一份沉淀,讓孩子的生活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