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孩子分離焦慮癥怎么辦?
分離焦慮是很多孩子都會出現的情緒,家長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的:
“我的孩子和幾個同學在一起玩,總是哭,不想上學。”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的孩子每次和別的孩子一起玩,就會感到很孤單,很想家。”
“我的孩子每次在幼兒園,放學總是哭,做什么事情都要帶著自己的媽媽去。”
每個孩子的分離焦慮期不盡相同,家長的處理方式也千差萬別。
那么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從孩子的認知發展來說,他們在這個階段也會逐漸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
正如以前,嬰兒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時期,嬰兒的認知會隨著“分離”的強化,逐漸表現出與他人分離的分離不舍與懼怕情緒。
到了幼兒園以后,孩子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適應,比如幼兒園要上廁所、到了教室、幼兒園門口也會哭鬧不止、遲遲不肯離開等等。
但是,即使是這樣,小朋友也需要與人接觸和交流,比如在戶外活動中、排隊玩耍,這些都是他們的社交活動。
成人之后,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會不斷地提高。
社交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和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比如說跟媽媽去樓下玩,跟小朋友說說話,談談心,玩耍,那么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慢慢地減少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這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孩子的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沒有正確引導。
孩子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正確對待孩子的焦慮
孩子的焦慮體現在哪里?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焦慮是人類對威脅的一種反應,主要表現為對明顯而持久的、經常發生的、強烈但不穩定的、不典型的威脅模式。
當孩子表現焦慮時,往往伴隨著以下這些行為:
1.過度的關心
在很多孩子出現焦慮時,大多會有如下行為:
1.過度擔心自己的安全
2.擔心家人發生意外
3.過分的擔心自己被拋棄
4.過分地擔心自己是否會毀掉自己
“世界上最危險的探測器”探測器
如果你的孩子在極度焦慮的情況下被診斷為焦慮癥,那么這個時候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因為過度擔心、害怕被拋棄而引起的焦慮,那么你就會被孩子的行為所牽引,并且越陷越深。
一般而言,焦慮癥會引發很多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出汗、出汗、頭暈、惡心、嘔吐、惡心、腹瀉等等,身體的這些反應都會讓孩子表現出緊張、擔心、害怕,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狀態。
但是當孩子出現焦慮的癥狀時,家長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應該加以引導,不能強行壓制。
那么,在孩子出現焦慮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首先,不要強迫孩子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焦慮的孩子會因為焦慮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行為。此時此刻,家長要給予孩子穩定的心理暗示,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不論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慢慢去克服,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其次,引導孩子學會傾聽。
傾聽不是說家長閉著嘴巴、坐在那里光聽就好了,最重要的是要有反饋,要讓孩子知道你在認真聽,在認真思考。
最后,家長要學會看見孩子的情緒,并且表達出來。
當孩子表達情緒后,家長要允許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和表達,家長要盡可能地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和孩子對話,這樣孩子才能形成完整的語言體系。
最后,家長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孩子膽小,怕黑,不要說孩子做了什么傻事,這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和負面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影響。
結局是什么?
大家都覺得是孩子的錯,不愿意接受事實,做出錯誤的行為,甚至會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家長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錯誤,往往會發現孩子的“小小的”心靈,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