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人覺得孩子不聽話?
圖片來源于網絡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記者看到,一個11歲的男孩,竟然利用父母的手機,在網絡平臺上沖浪,可謂是非常幼稚,而且已經幾乎沒有童年,可見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然而在不久之前,記者在走訪調查了解到,這個男孩并不是個例。
少年才14歲,但幾乎每天都能捧著手機瀏覽網頁,看得眼睛癢癢。
他每天晚上只睡四五個小時,凌晨起床后再起來看一會兒書。
他原本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而不是科學家。
他的媽媽從小就是一名“成功人士”,然而,這個“成功人士”卻并不滿足于他的夢想。
因為他愛上了編程,所以他才會玩,才有機會去研究游戲。
他覺得學習沒意思,不如玩一些和編程有關的東西,因為這能給他增加自信。
他說,“有些事情我就是不擅長,但我確實是不擅長?!?/p>
當你找到自己的特長,并持續地堅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真的很有干勁兒。
而且,在某件事情上,你會有更多的選擇。
比如,選擇興趣班,學編程,學繪畫,學設計,甚至不學背后的設計原理,都能為你帶來成就感。
當你嘗試無數次嘗試無數次,最終你會發現,無論你走到哪里都能完成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任務。
這就是“成功者效應”,可以激勵你繼續前進。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
用在企業管理中,就是要加大企業的“創新”力度,強調競爭力、合作意識和競爭力。
前不久,馬克·羅布刷到一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個英國人申請美國某名牌大學的時候,最先申請的竟然是排名第7的大學,這讓他感到非常吃驚。
他曾在一個采訪中說:“如果我是總統德高望重,我會當選嗎?”
他還說:“如果我當然)要當選,那我就讓一切都會告訴他。”
確實如此,只是世界上的普通人也需要一些本來就存在的價值,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創造一些讓所有人都感到幸福的機會。
孩子在寫作業時,父母能夠在旁邊陪伴,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提出解決方案。
在學校里,有幾個好朋友,他們會分享自己的喜悅和心事,而不是跟父母講道理。
在學校里,他們需要把時間花費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而不是專注在那些自己討厭的事情上。
而當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生時,內心會感到開心和放松。
而父母的看見和回應,則會讓他們感覺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從而擁有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
懂得和孩子溝通的父母,更加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只會發泄情緒,對孩子亂發脾氣。
03
那些“煩惱”,源于父母的忽略和不理解
一個父母習慣性地對孩子說“不”,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冷處理”的方式,常常被自己的忽視而傷害了。
其實孩子也是會有煩惱的,但是父母的漠視和不理解會讓他們感到非常的焦慮。
為了逃避現實,他們選擇了撒謊,以此來逃避。
03
教育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當你的孩子出現問題時,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1、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并控制孩子的情緒,不要對孩子進行打罵。
2、幫助孩子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同時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3、學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和孩子溝通,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要教會孩子及時去求助。
4、給孩子正確的指引,幫助孩子積極的成長。
四、讓孩子早戀不單單只是單純的青春期的問題,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只有成人在意識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同時,孩子才能夠在青春期階段有所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未來人生道路上更加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