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朋友圈文 |
“你看看,這段時間剛好是交朋友的日子,上次剛見過一個朋友,小寶很活潑,而且每天都能完成親子閱讀。”
朋友說,小寶的父親在家當全職主婦,經常晚上在家玩手機游戲,已經10個小時了,還以為是在玩手機游戲。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結果到了周末,兒子被媽媽叫到學校,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把本子上的內容抄在紙上。
并且,媽媽還沒收了小寶的手機,大聲呵斥道:“這就是你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就這樣,兒子還手了一巴掌,說:“不就打你幾句,我還能有什么出息!”
看著兒子痛苦的樣子,身為爸媽的她,心痛不已。
如果媽媽們能看到這篇文章,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許也就不會這樣了。
01
我們家有個女兒,早戀已經一年了,自從上小學后,我就經常跟女兒談心,詢問她的心事,和她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
久而久之,我發現女兒也慢慢開始早熟了,跟我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她也會很樂意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還讓我不要過多的擔心。
我們也在閱讀她的書,共同探討關于婚姻、關于健康方面的問題,她也會開始跟我分享她的擇偶觀,我聽得開心,她也會跟我分享,說她現在是怎么樣的,她為什么愿意跟我交流呢?
如果我們和孩子溝通的不好,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溝通時,我們太急于糾正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而忘記了和孩子做平等的位置,而把自己放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從某種意義上說,溝通就是一件需要調動大量的能量的事情,這對于我們自身的情緒、控制以及其他人的情緒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時,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不要因為孩子出現的問題,而著急、著急、生氣,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但是當我們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描述自己看到的這個景象,比如說,我們可以說:
“我看到汽車玻璃前,它們的顏色是這樣的”
“汽車玻璃后又是這樣的”
“汽車玻璃后又是這樣的”
而不是,我們可以用描述自己看到的這個景象,來和孩子共情,比如說“汽車玻璃后突然塌陷了”
“我看到你的嘴巴流著口水”
“我看到汽車玻璃后,你的嘴巴流著口水”等等
因為我們在表達的時候,往往就只是描述他所說的這個地方的問題,比如說,“你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汽車玻璃之前的樣子”
而不是說:“你看起來好像很不舒服”
我們在表達的時候,通常就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這個地方,然后給孩子一個簡單的反饋,比如說“我看到汽車玻璃后,車玻璃上面的血跡就不會消失”
03 總結
在和孩子進行共情的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把他的話說出來,告訴孩子,這個時候你的身體會表達些什么呢?
就是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說,“我理解你的感覺”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
或者說,“我能理解你的痛苦”
,這樣的表達就是用“我能理解你的痛苦”來代替了另一種說法
03 孩子就是因為這些感受太難受,所以不想說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有時候不想說出來,說不了就會很煩躁,這種情緒很正常,你可以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很累,你現在很無助。”
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一步很關鍵,只有你愿意表達,才有可能化壓力為動力,不然,你說的任何話,都會讓孩子變得很煩躁。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要掌握好“4個技巧”
“四”個技巧,讓孩子和家長避免出現溝通障礙
1、 注意觀察
觀察是關注于了解孩子的重要信息,也就是在溝通中的觀察,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觀察,因為觀察就是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關注,多觀察是要觀察的,就比如,有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去問孩子,你今天怎么了?為什么這么不開心?“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今天的吃的好不好?你在學校過得怎么樣?作業做了沒?”這樣的溝通,就是缺乏發現,發現不了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需要明白,孩子是與我們成人同在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情感,我們要允許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而不是去剝奪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