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配文案有哪些弊端,父母應該怎么引導呢?
今年6歲半的聰聰,媽媽為了讓聰聰能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強迫聰聰去參加讀書會,孩子的眼睛從小就近視,聽不了課,當時聰聰的媽媽并沒有想讓聰聰去參加這些夏令營,而是順從孩子意愿的同意,認為讓他參加。
可是每當去夏令營,聰聰就立刻變了個人,當其他人勸說聰聰去報名時,聰聰也是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而且印象最深的是,去了夏令營后,聰聰就悶悶不樂的,就像是正在接受處罰,然而她的父母卻給了她很大的支持,沒有強迫她去,而是詢問她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詢。
后來,聰聰被帶著來到了精神衛生間,在這里,聰聰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試圖用父母的手機來記錄自己的心情,結果卻被父母無情地打斷。
聰聰聰媽媽看到這個情況,非常生氣,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以后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但你想想看,現在你還小,犯錯誤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聰聰聰聽了之后,并沒有絲毫的情緒,他自己也不想那么難過,也許是覺得自己這樣做會傷害到父母,所以最后還是選擇了用撒謊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02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不論什么時候,當父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們不妨試試用談判的方式和孩子交流,這樣做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吉諾諾諾諾諾諾·杜威斯和伊萊恩·瑪利亞
在《育兒百科》里,育兒百科是這樣寫的:
孩子喜歡用說謊來達到目的。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破了,或是同桌不小心弄丟了東西,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我看到你把水杯打破了,下次你把水杯拿走,我就把你的作業本還給老師。”
再比如,孩子偷拿了他人的錢,父母可以說:“我看到你偷錢,很不開心,你希望以后怎么做?”
父母這樣說,孩子會明白,做錯事是要付出代價的,他以后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我們總是跟孩子說“你不能偷東西”“你不誠實的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內心是很難受的,他對于這種不誠實的行為會有抗拒的心理,他的潛意識里就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他會害怕以后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自己的父母,影響到下一代。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他正面的引導。”
也許有些父母會問,能不能像書中提到的那位媽媽那樣,多陪陪孩子,讓他們的童年過得更有意義,更有成就感。
其實,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父母要像朋友一樣,多關心孩子,多傾聽他們的內心想法,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被尊重,有歸屬感和價值感。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記得有一位作家小時候寫道:“我一生都渴望得到父親的一句肯定。他是我成長的最大的動力,但他的回應卻是:‘你還小,有些事情不需要我去做。’”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只有父母用心,才能讓孩子感受到。
親子陪伴的本質,并不是單單陪在孩子身邊,而是真正的、用心、耐心的跟孩子一起去體驗、感受生活,進而感知世界、感知人情冷暖。
作者簡介:
卡卡辛,長沙績優學生,踐行者,湖南寧德親子教育圈家長,專業教練。
2018年6月,在【學習變現】APP、學習工具書、【青春期養育】專欄中,看到你最真實的身影,最實用的教育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