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假沒有朋友讓人焦慮
今天幾個朋友約著一起打球,幾個小伙伴有說有笑,他們幾個的性格都挺好,沒有互相回避過,一起玩得非常好,但是由于和小伙伴們比較要面子,自己總是出言嘲笑他們,有些顯得非常沒有禮貌。
到了幼兒園以后,一個小朋友不和她說話,甚至一聲不吭,很多朋友都忍不住想嘲笑,說他只會說“是你內向”,“你是害羞”,甚至有些人想要去教訓他們。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讓我非常詫異的是,朋友總是苦笑道,“孩子剛上學的時候也不愿意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后來就不跟他們玩了。”
我想起了在她的學生時代,同學會把我們班上的同學打趣說的話都來聽,但是我從來沒有主動去了解過他們的近況。直到有一天,我在同學們眼里,當時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同學,她不僅成績優秀,而且性格開朗、品學兼優,深受老師同學喜歡,老師曾經評價他們:“應該是你性格外向,所以她才敢跟他們一起玩耍。”
當時我就跟朋友說,你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你要努力學習,努力學習,成為他們的榜樣。就這樣,我堅持了大概半年,我終于突破了心中的“天花板”。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愿望,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想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而是為了讓他們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孩子之所以成為家長的“一塊屏”,是因為我們并沒有成為他們的“屏障”,而是我們成為了他們的“引導者”。
所以我們學會了“管好自己”,也就不難理解“管好自己”的含義。
1、學會管好自己,真正意義上是管好自己的“屏障”。
這是很多家長的感受,其實這是家長自身的一種“屏障”。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刊的調查報告:
“曾有網癮學生的家庭中,子女成績非常優秀,而這個數據的背后是,子女們過度使用手機、電腦,甚至沉迷于游戲,造成了‘中國家庭悲劇’的比例。”
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孩子如果能夠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中,他們不需要去虛擬世界尋找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滿足感和存在感。
但是,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注會被孩子認為是“冷漠”,是“不講理”,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
并且手機里的內容是輕松愉悅的,孩子有可能就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樣學樣,養成喜歡玩手機的壞習慣。
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長期沉迷于手機,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并且鼓勵孩子參與其中。
這樣孩子玩手機的欲望就會降低,從而減少玩手機的欲望。
這樣孩子就不會沉迷于虛擬世界中,轉而尋找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做。
第三,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跟孩子進行互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這樣才能讓孩子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如果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手機,那么也只能通過手機去看動畫片或者打游戲了。
因此,家長一定要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一天只能看半小時或是三分鐘。
而且盡量減少孩子接觸手機的時間,和孩子進行互動,比如戶外活動,親子閱讀,或者是親子游戲等。
這樣既能夠幫助孩子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又能夠讓孩子的大腦在運動中得到更好的刺激,增加孩子的大腦的發育,孩子對于手機的喜愛程度就會更低。
所以,家長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千萬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在一旁玩手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看完文章的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改變呢?只要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那么你就應該著手去解決它,要想辦法讓孩子自愿放下手機,享受讀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