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可以把焦慮癥帶出嗎?
最近,在一個醫學短片中,大家看到了生孩子這件事。
搞笑,也搞笑的是,究竟發生了什么,讓你和你的寶寶都生病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不管是家長還是醫生,對生病這件事都是諱莫如深的,因為焦慮癥不是天生的。
美國心理學家 Jade Ladesky 在她的《臨床心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它是為了指出,焦慮癥并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身心健康問題。
他認為,我們應該意識到,焦慮癥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對焦慮的定義就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的持續不斷上升,就像對待物品一樣,只有當人滿足了對方的需求,才會有安全感,最終才能繼續成長。
焦慮癥和抑郁癥并不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很多人受到過焦慮癥的困擾,而是很多人都會出現焦慮癥,而很多人的焦慮癥,是因為他們對外界刺激產生了過度的恐懼和害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癥是一種復雜的神經心理活動,它主要表現為對未知事物的過分擔心和擔心。這種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才會有。
很多焦慮癥患者有很強的恐懼心理,他們對于任何事情都會感到恐懼怕和不安。
2、孩子容易焦慮,可能是因為“完美主義”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人們的愛和童年的快樂,就像一個杯子,如果需要完美,它就會缺失。
如果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完美”,那么孩子在潛意識里就會把這種追求完美當做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逐漸的開始變成一個人。
3、過度保護、過分干涉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被別人欺負了,就會要求孩子打回去,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歡迎,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僻、怯懦,甚至抑郁。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父母沒有仔細觀察,或者看不見孩子的心理狀態,導致孩子成為一種自卑心理,一遇到挫折,就想要躲藏起來。
二、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分離焦慮”?
1、自我關懷
雖然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在孩子第一次分離時,父母就要學會引導孩子正視、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放縱、指責和嚴厲,
讓孩子學會正視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并且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成長。
2、改善親子關系
當然,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分離焦慮的情況,除了本身的生理因素外,還有外部環境的影響。
就比如有些父母,工作清閑了,回到家后發現孩子還沉迷于游戲,動不動就要父母嘮叨幾句,內心很不耐煩,忍不住就吼孩子了。
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聽見父母的吼聲,注意力也不集中,與父母的交流逐漸減少,等到父母吼叫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哭鬧的現象。
父母吼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跟父母說話,并且孩子也不喜歡跟父母交流,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差,父母吼罵孩子,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情緒爆發,逐漸發展成了父母的吼叫內容。
吼叫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印象,一旦孩子出現錯誤,父母就會使用暴力,認為自己的威嚴被挑釁,孩子自然會用這種方式來反抗。
曾經的我也是這么做的,吼孩子。
孩子不聽話,我吼了她,然后她又哭了。
想著讓她把字擦掉,可是她根本就不愿意動筆,坐在桌子前發呆,抱著玩具也不搭理。
我火氣上來了,就對她說:“你再哭,我就把你送走。”
孩子還是一言不發。
我氣得直接拉著她離開了房間。
我一邊說還一邊掐著孩子的脖子,因為這件事情是孩子不想做的,但是又不能打,讓孩子吃飯,她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