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源自網絡
閨蜜過年從老家回來,和我講起她一個朋友家孩子的事情,有些唏噓。
她的朋友是大齡產子,且家族三代單傳,因此從孩子一出生就成為全家人的中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疼愛不說,就是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把孩子疼寵的不要不要的。
平日里,只要孩子有一丟丟的不舒服,哪怕是身上被蚊子叮了一個包,都能夠讓家人們心疼有加,一個感冒發燒鬧覺,就會讓整個家愁云慘霧。
隨著小家伙的逐漸成長,越來越聰明可愛,更是讓家里人捧在手里怕摔了,頂在頭上怕曬了,舍不得他受到一點點的傷害。

圖片源自網絡
到了孩子去幼兒園的年齡,家里的老人一直擔心寶寶在幼兒園里受欺負,連續地推遲孩子去幼兒園的年齡,直到孩子快4歲,才去幼兒園小班。
可是小孩子卻在幼兒園里受不了與家人的分離,即便入園就是班級里最高的個子、最大的年齡,也總是鬧得最兇、哭得最慘烈的那一個。后來反抗無果,在爸爸媽媽的堅持下,孩子在幼兒園里雖然不哭鬧了,但是也不怎么講話了,整個人快速沉默下來,常常一個人發呆,還總是會半夜驚醒啼哭。
后來被醫生診斷為抑郁癥。因為家人的過分溺愛,孩子長期以來以自我為中心、有求必應,但是在集體環境里,卻無法延續,于是孩子產生了對抗和逃避的心理,人際交往出現障礙,也無法接受分離的焦慮,最終導致孩子抑郁。

圖片源自網絡
閨蜜說,現在那個孩子總是習慣性把自己蜷縮在家里的小角落里,不和人說話,也不愿意玩游戲,偶爾看看電視,其他時間就是安靜的發呆,看起來可憐極了,根本不像前兩年回家時見到的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搗蛋鬼。
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提到孩子就忍不住想要流眼淚,說到底,就是怪自己當初太慣著孩子、溺愛孩子,然后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又比較極端,沒有方法,才導致孩子變成這樣的。
溺愛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還真是不小啊!

圖片源自網絡
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祖輩、父輩的溺愛下,患上了心理疾病,輕者影響情緒,重者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曾對全國22個省市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約有3000萬青少年兒童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而溺愛,則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隱性誘因。

圖片源自網絡
有關專家指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于助人;
4、能夠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圖片源自網絡
溺愛之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講,就像是那個著名的“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一般:
若是把青蛙直接扔進開水中,青蛙會本能地跳出來逃之夭夭;但是若把青蛙放在冷水中,用小火慢慢地煮,青蛙只會覺得很舒服,從而忘卻了不斷升溫的危險,直至最終在無可奈何中被活活煮死。
我們對孩子的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處處代而為之,處處溺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心愿都會得到及時地滿足……和在溫水中煮青蛙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

圖片源自網絡
人生下來就有兩種需求:一是物質需求,一是精神需求。
而溺愛就是無限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結果造成了孩子心靈世界的荒蕪,他們要么無比自私、要么極端怯懦、要么人格缺失……
在家中,尚且有父母、有親人可以對之包容,若是走入社會之后呢?沒有人會如同父母一般包容、呵護孩子啊!而孩子,一旦失去了原有的溫室,怎能經歷住狂風驟雨的洗禮,又怎會體恤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呢?
溺愛之患猛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