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分離焦慮的孩子,父母最好的處理方法是:多一些贊美,少一些警告。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破土而出的種子。
只有當孩子自己長大成人,他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和資本去迎接新的挑戰。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告誡孩子不要去理會,而是應該從小教育孩子,讓他們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
看到孩子在玩玩具,不肯回家,你越讓他玩,他越生氣,甚至在地上打滾。
這時可以試試告訴他:“如果你再這樣,媽媽就不愛你了。”
媽媽把手放好,同時停止離開房間,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也不喜歡你了。”
再比如:
當你和孩子在床上起了床,你想要孩子躺下來,不要用手拿著手機。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躺下,告訴他:“我們可以一起玩積木,積木可以搭成房子,但是不能在床上躺下。”
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在你的身邊發脾氣。
你還可以告訴孩子:“爸爸會陪著你一起玩兒,等你做好了再過來。”
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你是真的想讓他陪著玩,而不是告訴他:“你趕快回房間去,否則我就把手機給你扔了!”
雖然孩子現在還小,但他能懂得你的真心實意,你能相信他能聽懂你的話,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的反叛心理變小,不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家長的勸解,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4、給孩子自由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要多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長大,而不是去管束、管制孩子。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練習和模仿父母。
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權威,你的一舉一動,都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你一直堅持要求孩子聽話,這種強制的壓制孩子的行為,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以反抗和叛逆的形式爆發出來。
如果孩子在你長期壓抑的環境中形成了不聽話的習慣,有了父母的指責和否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也不會變得乖巧。
這個時候的孩子內心其實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他們因為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變得唯唯諾諾諾,敏感脆弱,永遠無法招架,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往往會變成討好型人格,壓抑自己的內心。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懂得換位思考,別只顧著自已的感受。跟孩子多溝通,孩子的委屈不會消失,但是會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那么就要先學會傾聽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聽他說完他想說的,然后再問他需要什么,讓他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說教,讓他自己選擇,并引導他去解決問題。如果孩子遇到的問題都不能自己解決,那么就讓他自己去解決,哪怕孩子有一些離譜的想法,也要讓他自己去解決。
2)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鼓勵孩子多做事情
有的時候,孩子和同伴們在一起玩耍,這時候就會有矛盾,覺得不公平,為什么同伴們能夠在一起玩耍而自己卻不能呢?這時候孩子就需要我們家長的引導。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幫助孩子培養一些愛好,多去結交朋友。
3)做好親子游戲,減少孩子的孤獨感
游戲對于孩子來說,就是童年的一個寶藏,可以很好地緩解他的孤獨感。
所以,我們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親子游戲,讓孩子減少孤獨感。
我們可以跟孩子做一些親子游戲,比如說一起做飯,一起去超市買東西,一起做飯,一起唱歌,一起比賽看誰更能靜下心來,等等。
如果孩子喜歡安靜,可以多讓孩子讀書,或者帶著孩子打打球,或者帶著孩子出去旅游等。
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會逐漸地將自己封閉起來,性格也會變得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與人接觸,這樣的孩子,在學校也會深受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