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奶奶一見就跟媽媽說,“她還是個孩子?!?/p>
“咱們不要逼她,好不好?”媽媽開始質問。
依依的媽媽還未上“皇課”,就來了一句“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還沒等媽媽說完,孩子就開始大哭起來,直到媽媽止住自己的淚水,坐在旁邊的椅子上靜靜的坐好。
媽媽卻不知如何是好,她的那張小臉上有些發紅。
“依依是不是沒有好好吃,吃了吧,媽媽去做你的事了,媽媽好好休息,你自己玩吧”。
這種話,一直在媽媽腦中反復地出現,一會兒想吃點什么,一會兒又想喝點什么,都不能及時滿足。
但母親想要的卻是,這種話在孩子心里的分量。
而孩子在這種情形下,內心的痛苦,并不比別人少。
而媽媽想要的卻是,孩子在母親還沒說出口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已經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
她不知道,當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時,會得到怎樣的回答?
“我不知道?!?/p>
“你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你考上大學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對自己負責。”
“我不管你了,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吧。”
等到這種話多么樸實的句式,孩子在你面前表現出的行為,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我覺得這種語言暴力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種面對孩子失敗的信念,這種信念,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家長。
而我們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取批評教育,沒有采用鼓勵教育,沒有打是威脅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而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傷害呢?
孩子本來就缺乏自信,這種傷害是無形的,不可逆轉的。
這種傷害不僅傷害了親子關系,還會繼續傷害孩子的成長。
首先,家長沒有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于父母。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孩子便會用實際行動來回饋父母。
例如,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今天的作業寫完了嗎?”
當孩子遲到的時候,媽媽可以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會準時上學,會準時去學校?!?/p>
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情時,家長應該說:“你愿意做的事就是這樣做,不用媽媽操心,媽媽相信你不會讓媽媽失望的?!?/p>
家長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一定要對孩子做的好的事情給予肯定,不要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說:“這個太差勁了,太辛苦了,我們都是為你好。”
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去改掉壞習慣,他只是覺得這個時間父母還會一如既往的愛他。當父母對他好的時候,孩子的錯誤就會被原諒。父母教育孩子,應該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對孩子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愛著。
而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及時的糾正他的錯誤,幫孩子改正錯誤。
心理學認為,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犯錯、改錯、改錯的過程。
父母的愛像是人世間的光,就像是這個世界上的盞燈,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時,父母需要及時的發現,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妄加評論。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