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情緒焦慮 老師辛苦點 老師辛苦點 家長辛苦點 …… 這樣的說法幾乎是所有家長的真實寫照。
孩子入園,是這個世界上最困難,最有危險的事情,對家長來說,絕對會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孩子入園的焦慮,反映出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幼兒園里,孩子的一切不再是圍繞著學習轉, 家長必須快速適應。
因為在過去,孩子只能被動接受,從對爸爸媽媽的依賴中解脫出來。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甚至開始有能力去認識和理解同學的情緒和感受。
但是在和人交往中,他們會壓抑自己,會在集體中受挫,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容易出現一些焦慮的狀況。
除了自己的焦慮情緒之外, 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到父母的焦慮情緒。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孩子在學校里面受到老師的打擊,同伴的競爭壓力,父母的焦慮,甚至是離異。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們也需要重視起來,如果這個時候,沒有得到父母們的幫助,孩子可能就會產生很大的情緒。
一個被父母長期忽視的孩子,在學校里可能會遭遇同學的不公平對待遇,或者說校園霸凌等。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不自信,變得自卑。
而且,自卑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傷害。
而且,在這種情緒化的影響下,孩子也會逐漸變得敏感、多疑,不敢跟人交流,影響親子關系的和諧。
2)情緒的影響
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對孩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它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性格、和世界觀。
前不久的一檔節(jié)目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一位孩子一邊寫作業(yè)一邊玩手機的爸爸,對著滿地的玩具熊孩子說了一句:“再不寫作業(yè)的話,今天就不讓你看動畫片了。”
孩子低頭收玩具的時候,爸爸卻說:“你還在這玩不夠,再看下次,今天就不準看動畫片了。”
說完之后,孩子還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爸爸接著說:“我看動畫片看夠了,你別看了,趕緊寫作業(yè)去吧!”
孩子繼續(xù)玩手機,只要超過二十分鐘,家長就會不滿地說:“怎么又在看?你總是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孩子假裝去寫作業(yè),只是為了爭取多一點時間,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為什么父母會生氣,因為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缺點,而看不到他們所做的事情。
最后,孩子依然抵觸,親子關系緊張。
其實家長如果能夠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明白孩子到底是什么需求,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孩子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沒有學會跟孩子溝通。家長要想跟孩子溝通,就一定要學會這四個技巧。
01 學會“共情”,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一書中提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共情。
當家長對孩子說教、命令或者指責的時候,孩子會下意識地反抗,所以,家長要多想辦法,多關注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家長就可以說:“孩子,你不想上學,我們給你請假,帶你去醫(yī)院。”
第二天,或者周末帶孩子去看望心理醫(yī)生。
如果他的問題不是因為和老師有關,而是由于與同學關系處理不好而導致的,那么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咨詢,給孩子一些心理醫(yī)生意見。
如果孩子拒絕接受,那么醫(yī)生也可以從其他方面來幫孩子。
第三步:堅持不懈。
很多人很難堅持下去,但是如果孩子能堅持下來,那么他的改變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四步:尋求幫助。
如果孩子拒絕,那么他就不會主動求助了。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嘗試找到一些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孩子。比如,孩子拒絕別人,那么父母就可以教他請求同學來幫助。
在孩子求助的過程中,父母也可以給出一些建議,比如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可以請求同學給你幫助,如果你不想幫他,那么你就直接告訴他,如果他覺得你需要幫助,那么我們也可以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