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有些事重復說,對父母來說是件難事,但是我覺得我現(xiàn)在能做到。
一
一個事重復說很難,但是如果有想改變的想法,卻不付諸行動。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可以改變的點是,在孩子出現(xiàn)了焦慮的情況時,父母嘗試多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有個快樂的假期;也可以帶孩子外出旅游,多接觸大自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可貴。
我女兒在某一年的時間里一直忙著撿廢品,甚至看到廢品廢品被風吹得七零八落。
每天一早起床后,就會把有用的廢品盒塞給女兒,等女兒的手拿起來還能把廢品拿起來送人。
我們讓她吃很多苦,她會說:“這種活看人,感覺沒什么意思。”
我們讓她幫忙做家務,她會說:“哪有什么可辛苦,有你這樣辛苦的媽媽,我能不辛苦嗎?”
父母竭盡全力地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嫌棄、嫌棄,還有對他的抱怨。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踢貓效應”。
即有這樣一種效應,你對它好,它就對你好;你對它壞,它就對你好。
父母常常對孩子抱有這樣的心理,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不需要受到任何人的重視。
但是,當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時,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父母越是對孩子提要求,孩子越是覺得父母不信任自己,認為父母不值得信任自己。
父母越是對孩子提要求,越是喜歡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
“快點去把作業(yè)做完”“把書包收拾好”“早睡早起,不要挑燈夜”………………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各位家長其實我都知道,我們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是通過命令的方式和孩子傳輸指令,如果我們都是心平氣和的,孩子也會聽得進去的。如果我們都是用教訓的方式說話,那孩子就會更加覺得不服氣。
比如,一個四歲的孩子,如果你總是對他吼,他會認為你總是這樣吼他,他會認為這個世界上什么都是“吼叫”“謾罵”等,他就不喜歡跟你說話。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比如說“寶貝,晚上到睡覺時間了,你是想先刷牙還是先講故事呢?”
孩子大部分時間是會和父母分享他今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他不想讓你提醒,你也不要催促,因為孩子已經養(yǎng)成了自己定下的習慣,而且他在潛意識里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那么在進行好習慣之后,我們家長需要經常的表揚他,讓他有動力。
第四,不要總是指揮孩子,什么都要聽你的。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特別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父母讓他干什么,他偏偏要拖延,不想干什么,這種現(xiàn)象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特別常見。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和你對著干,你一定要特別的注意,及時的去糾正他的錯誤。
第五,要引導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
手機為孩子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徑,也讓孩子有機會去接觸外界新鮮事物,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些困難,那么孩子可能就會產生很多的焦慮,甚至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但是父母一定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做好教育引導工作,不要等到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內心里面已經開始了很強烈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所以父母不要覺得孩子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就強制孩子改正。孩子在經歷青春期的時候,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愛和理解。孩子內心里面感受到了尊重,他們才會愿意和父母對著干。
我們父母要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你說出來的話,也許在孩子看來是在指責,是在侮辱。他只有頂嘴的時候才會聽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