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事業發展和家庭的幸福,正如《被焦慮劫持的家庭》中說的那樣:
如果父母不能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就要為孩子做出榜樣,比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經常會用到“焦慮”這個詞,“劇場效應”“環境焦慮”“教育焦慮”等,是這三種復雜的心理焦慮交織在一起,有攀比心和浮躁心。
究竟什么是焦慮呢?焦慮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一種特征、心態和行為狀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在片面的討論這個話題,比如“我家孩子性格內向,不合群”“我家孩子太叛逆”等等。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其實,很多家長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并沒有想過這也是一種焦慮,甚至很多家長會把這種焦慮的情緒帶給孩子。
孩子表現得好像什么都不缺不缺,很好,但“沒關系”這個詞就不同了。這是因為孩子缺少對自身及他人的認知,以及個人內心對于自我的理解。當父母說出這種話,那孩子也許并不是真的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卻會把這種“沒關系”轉嫁給孩子。
“沒關系,你很棒,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可以做到”
“你可以有些事情可以做,但終究要學會管理自己”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也想要一些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事情,而父母的不斷地施以更多的壓力,就會在孩子的內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他偏偏要去做。比如說:孩子不想洗菜,結果媽媽說“你不洗菜會把菜洗得很臟”。孩子聽到后,就會感到不開心,但并沒有什么用,因為媽媽這樣說,是想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沒有責備自己,更沒有去追究誰。媽媽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卻說“媽媽,我就是不洗”。媽媽不想讓孩子吃一點苦,可孩子偏偏不吃,要么就說“不吃算了,我餓了”,要么就說“我不餓了,你也不吃”。媽媽沒有任何理由去指責孩子,如果媽媽換一種說法:“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去曬曬曬太陽,一起去玩游戲去打籃球,去玩沙子,去郊游去游泳,一起去撿垃圾,先把自己養的一身汗出來,可以多出來的,那孩子呢?他肯定也想去的,你讓他去,他肯定是不愿意的,就算是參加活動,也是不自覺,說不定你要喊他去,
就會去!
這就是家長的正確做法,但是孩子不配合,家長不想干了,也不要跟孩子發生沖突,你可以提建議,但是態度不可以強硬,而是要語氣委婉,最后要溫柔而堅定的給孩子一個原則。
這樣孩子會更加堅持,也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3)注意語氣和態度
有些家長在說話的時候特別喜歡命令式的語氣,比如你說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你看現在幾點了?你還有多長時間?趕緊寫作業去,現在去寫!
你看你看你弄的客廳這副本,要是你還想看電視,我咔嚓我就把電視關掉了,你自己看會兒電視,等會我來收拾你的玩具。
說完以后,其實還不忘了對孩子說,寶貝,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如果你覺得累了,就把電視關了,到自然醒,結果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去寫作業。
說了這么多遍的道理,孩子都能記住,但是我們反復講的,每一個道理,他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敷衍了事,我們家長的本意,是想要讓孩子明白,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爸爸媽媽的事,而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任誰也管不了,沒有一點責任感。
孩子的責任感和愛心,這才是孩子完成作業的根本動力。
第三:在作業,還有很多的家長有孩子出現了厭學、逆反的情況,還有的家長說我覺得寫作業寫不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很痛苦,我覺得寫作業很痛苦,寫不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覺得寫作業很痛苦,很累,那么不想寫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