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只能聽好的情緒,不聽話只能聽好的情緒,聽不好的情緒只能讓我們成為“炮灰”,會放大孩子的情緒,甚至會挑起孩子的情緒。
當我們生氣時,孩子表面上是因為被激怒了,實際上是我們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了孩子身上,比如:
“對不起,寶貝,我又沒有時間,真是不應該。”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和媽媽都說了要先完成今天的作業,你就不能先玩積木、看電視,不然,以后你就沒得玩?!?/p>
“你這樣是不對的,如果你做完作業,你就可以玩,我還不允許你看電視?!?/p>
“好,那我就玩10分鐘,或者20分鐘。”
“好,那我們開始!”
這樣的溝通,很容易建立在較量的基礎上,雙方都意愿達成一致,而孩子們玩手機的訴求卻始終未被滿足,下一次,一旦他想要玩手機,就會鬧情緒,撒潑耍賴,讓家長無可奈何。
所以,父母與其和孩子斗智斗勇,想方設法藏手機,不如先“正面強化”,采用一些手段,例如將手機暫時“換成“小正能量”。
當孩子嘗到了玩手機的甜頭,以后就會用同樣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6
制定規則,溫柔且堅定地堅持
在引導孩子使用手機這件事上,我一直秉承著“堵不如疏”的原則,所以現在也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孩子都不能觸碰。
因此,無論是“堵”還是“疏”,都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讓孩子在規則的約束下遵守規則,形成一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
我有一位朋友,她家孩子只要想看手機,只要一看到她在看手機,孩子就會湊過來說“媽媽,我想看”,然后她就會停下來,坐到孩子旁邊看著孩子,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現在沒空,等媽媽想看了再看”。
于是她就告訴孩子:“寶寶,現在你也只能看兩集,兩集動畫片的時間到了,你可以再看十分鐘。”或者給孩子講講媽媽現在沒有空著你,等你準備好,就可以開始自己看了。
我們大人也是這樣的,總覺得自己能夠掌控住自己的時間,完全可以自己支配的。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對時間長短的觀念。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只要一有時間,家長就會坐立刻催著:“快去洗手吃飯!”或者“快點吃!”
等到孩子吃完,家長又坐立刻催促:“別玩了,再玩就別來了!”
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家長們是這么做的嗎?如果有人能夠坐在一旁監督孩子,鼓勵孩子,相信你的孩子都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其實,如果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一下“著急的心情”,告訴他們“我也很擔心,你這樣磨蹭會影響到什么后果”,相信他們也不會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
如果家長只是說“快點,這件事情怎么還沒有做好呢?”“再磨蹭就遲到了?!?/p>
這樣的話,無疑會讓孩子感覺到指責,不被尊重。
孩子的感受是怎么樣的呢?
是的,很多家長最喜歡說的就是“快點、快點,不然我就生氣了”。
我想表達的是,雖然這個時候的孩子對很多事情非常的缺乏經驗,但是孩子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做到這件事情的。
所以說孩子在催促時,家長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總是催促孩子,說“快點、快點”,那這樣會讓孩子非常的厭煩。
如果能夠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就更好了。
因為這類孩子,他們不想被逼迫,就會欣然接受,家長的催促讓孩子更加的反感,有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一個不良的習慣,那如果父母不加嚴厲地催促孩子,孩子就會更加的磨蹭。
二、家長過度催促,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
孩子的年齡還小,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內心更加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