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極度焦慮發脾氣
在和朋友的交流中,有一位家長非常焦慮。
她說孩子已經半年多沒有出門,和自己的關系十分疏離,總是把自己關在家里玩手機。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位媽媽表示,孩子有了新朋友,以前是個性格開朗的小女孩,自從上了小學,變得非常話嘮,而且脾氣變得特別暴躁,一旦父母不讓她玩手機,就會哭鬧個不停。
孩子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敷衍了事,成績大幅下滑。
這位媽媽懷疑孩子有上癮的傾向,便將孩子送去了醫院。
醫生檢查發現,孩子是得了重度的焦慮癥。
孩子從小就個性比較懦弱,經歷了很多創傷,內心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關愛。
有些創傷被壓抑了,有時候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所以,當她做出一些錯誤行為時,她希望得到父母的原諒和關注,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可是她也在不斷自責、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攻擊,對父母越來越失望。
父母的忽視,讓她難以忍受。
就像是《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媽媽就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只有她自己明白了,所有的錯都是因為女兒。
如果媽媽可以,愿意傾聽一下女兒的心聲,多給她一些的關注和接納,也許女兒就不會走向極端,真的就不會走上那些極端。
04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當你的孩子在學校里闖了禍,你應該先問清楚:孩子發生了什么?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
有的父母會說:“因為你弟弟不聽話,所以你要像他好好管教啊。”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兒子和閨女關系特別好啊,根本就沒有什么仇恨。”
還有的父母會說:“我家老大和老二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家老大也是只顧著自己,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要把權力交給孩子,讓孩子在家庭中成長。
孩子是人,不是機器,尤其是孩子的情緒問題。
很多時候,父母只是看到了孩子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卻并不知道,孩子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所以,想要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1、控制情緒
“身為父母,誰都想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但是,身為父母,誰又不是第一次當父母?”
雖然,大多數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但不得不承認,親子關系也是需要學習的。
如果不能改變,那就應該學習建立自己的界限,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只有自己在情緒爆發時,學會控制住自己的壞情緒,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千萬不要試圖用發火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要了解孩子成長的過程,了解孩子,學會與孩子相處,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陪伴孩子。
2、 認識到孩子不是自己的所有物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說話了。
但其實,父母這樣的感受,是對孩子的不信任,認為自己是父母不愛自己了,所以孩子就不會對自己說的話有任何的辯解。
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改變自己,認真的看待孩子,向孩子道歉。
從而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讓孩子認同父母,相信父母。
3、 給孩子尊重,減少控制
孩子和我們成年人一樣,都有自我意識。
所以,孩子認為自己可以對家長說的話,提出自己的想法。家長認為孩子有孩子們經歷的,所以有道理。
所以,家長不能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去控制自己孩子的人生。要對孩子說,不可以欺負別人,因為有時候發生沖突是需要冷靜處理的,要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想法。
其次,就是要讓孩子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
有些家長,當孩子跟自己說,“媽媽,我不想學了”的時候,自己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么要讓我學習?!”
然而,我們忽略了一點,當孩子上學之后,首先接觸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而這種關系是建立起來的。
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發布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3-03-31 1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