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公眾號:暖星社區
暖星社區面向孤獨癥(即自閉癥)群體的綜合平臺——匯集各地孤獨癥康復機構信息,孤獨癥知識,資深康復師信息及相關學習資源。讓孤獨癥群體生活得更好~
文丨佑佑麻麻
來源:小紅書
圈內機構魚龍混雜,很多家長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就會走彎路。
佑佑兩歲半確診中度孤獨癥,為了找到靠譜的地方干預,我差不多考察了15家大小機構,坐標江蘇,南京及周邊,總體分三大類。
以下內容是我的思考,僅供大家參考。
先上重點!
-政府殘聯類- 含兩類
1:要慎選的機構
特征:每次上課30-45分鐘,不讓家長陪同上課,不對家長提要求或指導;機構衛生不好、裝修破爛;抵用補貼后幾乎不花錢。
理由1:孩子哭鬧10分鐘,分神10分鐘,剩下10分鐘能學什么?
理由2:天下沒有免費的好午餐,目前政策確實還要時間跟上,現階段不要輕信免費的機構。

2:可作為備選的機構
特征:半天課或全天課,一對一個訓、小集體課、感統運動課的搭配。會要求家長跟著上課、跟著學,政府補貼后大約5000-6000/月(具體依據當地康復補貼標準)。
吸引我的:有融合幼兒園,可接收孤獨癥孩子。
理由1:要求家長學,完全透明公開
理由2:融合幼兒園給了孩子更多退路和時間,家長也不用擔心上幼兒園被拒之門外。如果能力不足,貿然去幼兒園,孩子會倒退。個訓能力提升——小集體適應——大集體沉浸,這才是正確的邏輯順序。
-個人工作室- 可作為備選
特征:2節課連上,個訓和感統,老師是大機構出來自己單干的,往往有愛心,有責任心。
理由:在自閉癥干預的路上,好老師的重要性不亞于一個系統完善、組織完善的機構。
需注意:綜合來看,干預要依賴有序的組織而非個人,除了有好老師,還需要有督導和一套科學的成長評估體系。
工作室一般規模小,存在人員配備不足和不規范的風險,干預思路和理念會過于傳統和保守。而且老師個人精力都用在一線教學,其他方面難以顧全。

-連鎖大品牌- 可作為備選
特征:半天模式,收費貴,通常每月1w+,3個月一個周期,一對一個訓和3-5人集體課。
有的連鎖機構上課是幾個教室串跑,家長可陪同;有的是固定在一個大教室,不允許家長進入教室;督導制定計劃,老師授課;每天課程結束會有老師和家長溝通孩子情況,布置家庭作業。
理由1:總體理念不錯,大品牌運營多年,成功干預案例不少;
需注意:硬件一般,年輕老師上課情況容易經驗不足和刻板;資深老師貴且要排隊,不容易實現密集干預。
-我最終選的機構-
特征:半天模式,費用中上水平,3個月一個周期,硬件環境好,有個訓教室,還有各種生活場景區域,模擬幼兒園環境,個訓+小集體跳操和社交,不強調感統,督導、授課模式一樣。
理由1:理念契合,不以“貶低”孩子來銷售
理由2:環境好,場景豐富,不易刻板;可以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利于融合
理由3:注重社交,這是孤獨癥的核心障礙,只有個訓滿足不了孩子的成長需求
理由4:能感受到老師的教學激情,有督導,放心
理由5:考察了10多家之后,這一家的接待人員是最經得住我“拷問”的,很認可。數據系統一流,可以每天在手機上看到孩子各方面進展。

細想起來,我選擇這家機構也靠著一點“直覺”。
在我們考察了多家機構后,一直覺得缺少點什么,沒有真正打動我們。直到去了這家機構,一出電梯看到的第一眼就給我和我先生驚艷的感覺。
面積很大、裝修很童趣,卡通、綠植等軟裝很有愛,總體呈現出的氛圍是積極的、有愛的、陽光的,是一個輕松的樂園,而不是一個治療的機構。這一點,先吸引了我想繼續深入了解。
除此之外,細節之處體現專業性。
除了能聊得出來的(下文會介紹到如何“聊”)專業性之外,行政人員帶我們參觀機構各個教室和設施時,我們和好幾位保潔阿姨擦肩而過,每一位都點頭示意面帶微笑。
細節之處能體現出:管理風格、招聘要求、員工待遇等。這幾點都和一家機構的經營理念,人員專業度有很大關系。
有真切愿意幫助自閉癥孩子,要把干預孩子做出一份有愛的、長遠的事業的機構,在管理風格上給人感覺一定是溫暖、有愛、專業的,在對待員工上一定也是給與足夠尊重。在這樣的前提下,機構的保潔人員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而這一細節是很難“裝”出來的。
當然,某一處的細節不能當做考察機構最重要核心要點,但可以作為排除項或者加分項。

接著說我是如何“拷問”機構的?
我找機構是因為家庭干預中遇到瓶頸了,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講座,但實操起來依然無從下手,于是開始考察機構和專業老師。
當然,并不說有了機構就萬事大吉,家庭的參與是重中之重,選擇機構對我而言是途徑之一,并不是唯一的稻草。
經過兩年多機構+家庭的努力,佑佑現在就是個脾氣稍大點的小屁孩兒。
我考察一家機構是否靠譜的標準,重點看理念+授課模式+老師水平,距離、經費等是次重點。
- 我最看重的理念的是,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特性;
- 授課模式在適應孩子能力的前提下,應該注重泛化,即技能如何遷移到生活場景中;不刻板,順應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 理想中的老師自然是有激情,無教學套路,根據孩子能適時調整,保持初心和創新;當然,老師是否持續參加培訓學習也很重要。
看一家機構,除了看環境、硬件設施等,要通過三個方面的“拷問”進行綜合選擇——
1:基本信息
?費用
便宜大概沒“好貨”,但也不是越貴越好,結合機構綜合情況及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而定。
避坑:警惕退費難!問清楚能否退費及退費方式。能中途退費的當然多重保障,萬一發現機構“水”或者孩子不適應等,還能止損。
?相關規定
建議選擇能讓家長陪同上課的機構,一方面孩子可能前期不適應需要家長陪同,另一方面能更直觀地考察老師。
請假政策是否靈活關系到錢,所以問清楚,看自己能否接受。

2:考察機構
?常規問題
成立多久?有多少學員?干預后有多少比例孩子能上幼兒園/小學?……
警惕:大肆宣傳機構好&你的孩子差,制造焦慮;成立時間短注意機構資質;成立時間長結合工作人員態度、老師情況看是否“職業倦怠”。
挖坑問題:我孩子多久能“畢業”?
拍胸脯保證的,一般不靠譜。
?流程性問題
是否事前評估、階段評估、有無教學計劃,有無數據記錄……
沒有評估或評估工具“不科學”、評估目的模糊的,慎選!這關系到孩子的干預計劃和目標是否科學合理。
沒有給孩子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的計劃與孩子能力不匹配的,慎選!
加分項:孩子學習過程有數據記錄發展情況
?教學理念和授課模式
個人觀點:尊重孩子特性、個訓+小集體融合模式更適合。
挖坑問題:是不是只用ABA/PCI……?
如果過分突出/強調某一種干預方法,一般不靠譜。干預療法針對孩子來進行調整,甚至結合多種方法的,才靠譜。
加分項:有家長培訓

3:考察老師
?教師資歷
從學歷、專業背景、從業經驗判斷。
?督導團隊資歷
資深、持證;長期線下進行定期督導的,靠譜。
?能否試課?
若能,看老師的教學風格,能否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基礎來調整教學方式,能否讓孩子保持注意力。
若不能,慎選。
挖坑問題:說一個你最頭疼的孩子的問題,看老師解答是否可行專業,有沒有超過你的認知。
總得來說“貨比三家”不會錯,要練一雙慧眼,大家也要對自閉癥和科學療法有一些基礎認識,才不至于被忽悠。
還是要再一次提醒各位家長,機構僅僅只是干預的一部分,家庭的參與也十分重要。
非常感謝佑佑麻麻分享她關于找機構的經驗,幫助大家“避坑”提供了參考,本文也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及當地情況,具體機構費用政策等還需依據所在地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