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指導孩子學習焦慮癥,已經成為媽媽們最大的困惑。
什么是焦慮癥?
“焦慮癥”一詞,英文是漢語,1990年之后又被重新定義為焦慮障礙。也就是說,它指的是由社會焦慮形式所引起的一種對一定負面后果的預期性的擔心。焦慮癥的主要特征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害怕,擔憂它會隨時發生或在未來發生的任何事情,包括他們可能會因為不確定性而犯錯。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種擔憂的頻率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對健康水平較低的兒童會來說,也會增加焦慮癥的風險。
焦慮癥是遺傳基因、氣質、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的一個綜合性綜合性的結果。
01
年齡焦慮
焦慮是指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產生的一種緊張不安、擔憂、恐懼的情緒。
對孩子而言,最擔心的就是考試成績,害怕自己考不好、挨批評,更擔心考不上好大學。
但事實上,這種焦慮感可能通過情緒沉淀而間接地傳遞給了孩子。
就像有時候,我們的孩子明明成績很好,可是一遇到考試,還是緊張得要死,甚至瑟瑟瑟發抖。
這樣的狀態,其實都是由于壓力帶來的心理包袱太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認為,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適度的焦慮,可以激發潛能,保持心理平衡,從而讓人變得更好。
比如,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在開學初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家長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天,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保持好心情,逐漸的適應校園生活。
最主要的是家長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要保持耐心,多傾聽孩子的訴求,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沒有什么天賦,考不上高中的話,家長會一直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代表孩子沒有努力,因此對孩子不滿意。
其實,如果家長能夠多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理解孩子,那對于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還是很有幫助的。
面對問題,保持冷靜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孩子的情況,如果孩子確實在學習上存在問題,那家長也要多一些鼓勵,讓孩子有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學習。
如果家長一味地批評孩子,那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就會越積越多,嚴重的會產生心理問題。
所以家長要保持冷靜,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問題影響到孩子,因為你越著急,孩子事情會越糟糕,
而且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越復雜。
2、 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學習能力提高之后,家長也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
要學會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學習成績去評價孩子,這樣的結果是非常不公平的。
家長需要學習的第二點,是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是孩子們最不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作為家長,要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讓孩子的成長更加的豐富多彩。
家長要有耐心,不要自己沒有耐心,覺得孩子還小,要更多的耐心來教孩子,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不要一味的給孩子灌輸家長的想法,父母應該陪孩子一起成長,學會平等地和孩子相處。
只有家長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慢慢變得更加自信,而家長不需要刻意去培養孩子,只需要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