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緊張焦慮癥嗎?
在疫情之前,有很多報道,說現在的孩子都很焦慮。
比如,上海曾有報道說在被人點到后,就會出現"跳樓、跳橋”,這樣的消息。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還有更多的新聞,比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感到崩潰,孩子嚇得大哭,這樣的新聞也層出不窮,實在讓人無法茍同。
所以,焦慮的產生,不僅源于對孩子的不了解,還源于父母對于孩子的不了解。
以下是一個在社交過程中給焦慮父母提供的解決辦法,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
01 對焦慮的恐懼,源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雖然,焦慮是人之常情,但它卻是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中的,我們對于生活充滿恐懼,害怕失控,我們對于孩子的恐懼就像是一個陷阱。
而在未知領域的探索,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對于孩子的恐懼,父母要懂得正確的認識。
但是,恐懼不會消失,它總會出現。而且,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孩子的恐懼逐漸減少,他的恐懼感也會慢慢淡化。
如果父母總是不放手,對孩子總是加以限制,在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對孩子加以限制,那他就會產生焦慮,然后從父母那里獲得這種安全感,如果這種焦慮更加濃烈,可能會帶來一些危險,比如會傷害到自己。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有權利和人分開,但是有些邊界是需要劃分獨立的,而且必須服從父母的意愿。所以,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恐懼,害怕自己被控制。
2、認同感缺乏
一個人的安全感來自于哪里?就在于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形象是否健康,在于自己的穩定,如果一個孩子被判定為一個不好的樣子,他就會被這個評價圍繞,他會感覺到自責,擔心被否定,被否定。
比如說當孩子被父母說,或者是批評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其實是恐慌的,他需要確認父母在乎他,恐懼的是他在他人的評價,所以當他被他人否定的時候,他就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信任,所以他就會更加謹小慎微,更加難以開朗活潑。
3、 3個階段,父母需要不斷改進
孩子在3歲前,父母必須要充分給孩子們無條件的愛和保護,從小就要讓他學會獨立,學會克服困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到了3歲以后,父母就需要適當的鼓勵和表揚,給他信心。鼓勵要著重于行為,而不是表揚夸張的一面。比如孩子進門后就主動打開門,媽媽就要立即表揚他,說“寶寶,今天你按時完成了家庭作業,做得真棒!”。而不要單純夸孩子聰明,要注意夸贊孩子努力的過程。如果孩子在做事時表現很專注,要適時夸贊“寶寶,你今天主動關了門,你在關了門,媽媽表揚你真棒!”。千萬不要表揚孩子的行為,而是夸贊他的態度,比如“寶寶,今天你主動站在臺階上,真棒!”“寶寶,你在辛勤勞動,你在辛勤工作,你在助人為樂!”這種方法,具體可以應用于孩子考試的成績,夸贊孩子勤奮努力,就會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之情。
父母夸孩子要對事有整體的把握,而不要籠統地夸贊孩子聰明。家長可以這樣說:“孩子,今天考試的成績代表你有多方面的知識面,你想成為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從現在開始學習,努力學習就可以了。”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努力學習了。
孩子成績差,問題不一定是出在孩子身上,也可能是出在父母身上,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從根源解決問題。
那么,孩子成績差怎么辦呢?
首先,要去找原因,
找出孩子學習能力不行的原因,然后再去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其次,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信任,父母對孩子的努力是無條件的。
父母無條件的愛、肯定和信任,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才能以更好的狀態去學習,如果父母經常給孩子提供這種氛圍,孩子會更有信心,更加努力,父母的改變,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