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養孩子焦慮癥了怎么辦?
頭條號@吳媽媽育兒快來學習,千萬不能錯過孩子成長的細節和重要節點。
昨天剛剛開學,群里一位媽媽問我說:“孩子剛開學,上學不寫作業,作業沒寫完,情緒低落,說看書睡著了,我就想打。”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想不想上班呢?我以前上班的時候也經歷過這樣的狀況,覺得上了一天班很累,回去睡了兩天。
現在回去上班,我沒有那么痛苦了,晚上一覺睡到天亮,早上起床我就不會想起要上班了,因為想起工作了。
這些小事情,看似簡單,但如果長期重復,就會像埋在“地雷”,越積越多,最后爆炸。
媽媽有時候也會想,孩子不上學不寫作業,那不管怎么行?要是上學了,他就廢了?
也許,這可能是因為,孩子根本沒有認真地想,上學就像玩游戲、看小說、看漫畫,那就廢了。
畢竟,教育者看待孩子的方式和看待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上學是不一樣的。
孩子不上學,那就廢了嗎?
“孩子不上學,你干嗎?”
其實這是教育界一大奇觀。
因為,如果連這個世界都這么狹隘,那未來還會有多少個人的普通人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呢?
而且大多數人只是普通人,哪有什么大不了的教育家。
再說了,讀書學習,不只是為了考大學,更是為了開闊眼界,為了走出國的路線。
既然讀書學習如此重要,那么孩子就必須從讀書學習、讀書學習、讀書人生當中汲取養分。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去閱讀。
2
孩子要看書,父母是否要看?
家長看,就是給孩子看的一種書。
孩子看,就像《小歡喜》中宋倩對女兒喬英子的那種過分追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喬英子喜歡文科,可宋倩為了讓女兒英子考上北大清華附中,竟然把英子的志愿都給修改了。
作為媽媽,宋倩得有太多的擔憂。
她曾一度向英子提出,如果英子不愿意就不去南大,她就一直堅定地想讓英子去南大。
但是英子也并不開心,甚至非常抗拒媽媽的建議,媽媽還經常威脅她,如果不填專業保準去南大,就直接讓她去南大。
宋倩一直以來都是疼愛女兒的,對女兒英子一直是無微不至的照顧。
甚至,她還主動讓英子的男朋友來照顧她。
她把家里所有的活都安排好,連女兒自己的房間都要由她自己收拾。
把英子的人生規劃好,英子想考南大,她就去北大清華;
把英子的時間全部填鴨式地安排好,讓英子按照自己的計劃來。
把英子的夢想強加給英子,好像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英子就是自己生下來就會唱歌跳舞,小小年紀的她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媽媽對英子的控制欲,讓她覺得喘不過氣來,從而患上抑郁癥。
“好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個心理底色:
反抗,是他們爭取自己獨立和存在的標志;
防御,是他們獲得控制權的方式;
掙扎,是他們通過犧牲自己來達成自己的愿望。
很多父母總是習慣性地用“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所以,我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要先去尊重孩子,要去了解孩子,而不是做高高在上的父母,才有資格去和孩子對話。
看過《你好,李煥英》嗎?在李煥英那個年代,算得上是書香門第。
但在當時,父母是怎樣地尊重孩子的呢?
有的,就是跪著地上,給他磕頭的;
有的,就是一開口就說,你考不上大學,就是你這輩子沒出息;
有的,就是帶著孩子過不下去的情緒,強行送進去。
影片的最后,陳辰晨扮演了一個逃兵,他會克制自己,如果他決絕,他就去彈琴,直到他彈得精疲達理,不想離開為止。
陳辰晨飾演的母親說:“這有什么可笑的,為什么你考不上大學,天天在那玩手機,你還要逼自己讀書,真討厭!”
直到陳辰晨在經歷了生死的煎熬之后,他們知道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從來不愿沉迷游戲,更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父母以自己為驕傲。
他們說,自己的努力很少因為讀書而被忽視,也不因為工作的原因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她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慢慢學會獨立。
因為她們對孩子的愛和包容,讓他成為了那個“看起來更好的自己”。
她說:
無論工作有多忙,她都會堅持陪孩子三年,陪伴孩子三年,讓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父親的陪伴,一切的改變都離不開父親的參與。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一日一夕造成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