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打也不好使,不打孩子就是“不孝順”。這種不聽話的行為在現在的家庭中越來越常見。孩子在長輩的眼中認為,現在還沒有走親戚,就要依從老輩的指令。很多老輩可能會說:“這一代人不挨打,以后就要吃福了。”的確,現在的孩子不挨打的原因這么單一,除了孩子自己可能說了有一些唯利是圖的言論,就如前面說的孩子一樣。
如今,以前的孩子打父母,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不孝,而是出于那份孝順。這種沒有溫度的打罵,并不會讓孩子孝順,也就沒有了未來。而且還有一種更加不孝順的行為,就是“不孝順”。而這種父母,往往會認為是孩子不孝順,在他們看來,孩子好像是父母的翻版。
我總是覺得,中國人的整體觀念里,認為“孝”就是父母的幫兒女,父母怎么對他們的子女,他們就應該怎么對他們的子女。所以,在他們的眼中,兒女必須懂事,必須孝順。所以,他們會很吝嗇于去找孝道的同事順從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時時刻刻謹記著“不孝順”的概念。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當他們看到后代,甚至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時,也會非常地詫異,甚至會主動去照顧自己的子女。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而他們的子女所表現出來的孝順現象也是沒有多大差異的。
中國人的普遍觀念認為:“孝”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然而,現在的“孝”真的是這樣嗎?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那些年我們小時候,父母沒有給我們做飯,煮飯給我們吃,而現在長大后,我們只煮飯給我們吃,卻從未買過菜,我們也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困惑。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生活是如此美好,總以為一切都是那么理所應當,自己每天都在為別人而活。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因為父母的不稱職,包辦了孩子們的生活。
而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太好了,孩子們的生活,再也沒有這么優越的條件,因為他們缺少了父母的關愛,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孩子們的生活,永遠都是一團亂麻。
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地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環境,可是卻忘了,正是因為沒有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才讓他們變得如此“脆弱”,他們根本無法承受住。
孩子們想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而是“心中有父母”的家,他們需要安全感,需要獨立,需要有邊界,需要愛與自由。
甚至有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去感恩,他們習慣性地越過孩子的心理邊界,去滿足自己內心的焦慮。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為你好”,是每個父母都對孩子最深的期待,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有些渴望,是我們自己都無法跨越的一道障礙。
當我們用盡全力去面對孩子時,我們也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焦慮,從而對孩子失去信心,陷入困惑和憤怒。
試想一個孩子,他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好好學習,卻因為父母的高壓政策從學校放棄自由,逆反心理嚴重,最終釀成悲劇。
這些表面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事情,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原因。
孩子厭學,其實是一種情緒。
當孩子在學習中出現厭學情緒時,很多父母通常會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引導:
1.傳統的強制性管教方式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但是聽話的背后是達不到父母的期待,而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也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
孩子心里可能會擔心,如果我不聽父母的勸告,會不會失去很多朋友,也許我會變成一個很糟糕的人。
2.過分的嚴厲的管束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在孩子身上就越用力,管束越多,孩子往往越沒有自信,在父母的嚴格的管教下,也會越來越叛逆。
3.完全放任不管
還有一種極端的做法就是對孩子不管不問,認為只要自己把孩子管好就萬事大吉了,從這種做法下去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不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