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學一年級媽媽焦慮不安
上學期一結束,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感到非常焦躁。對于孩子開學,媽媽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焦慮可能會導致過度的、甚至是威脅性的焦慮,但如果不重視,它就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概念,焦慮的產生一般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 心理上的影響
一、自尊心受挫
:
家長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自尊心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往往都會因為家長們的包辦、保護、包辦而遭到壓制。有些家長甚至采取包辦代替的方法,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自主。
二、教師教育方式的影響
:
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生涯發展的教育,學校缺乏老師的教育。一些教師教育方式錯誤,不但不會使學生的發展得以順利,反而會使學生出現厭學、叛逆等不良行為。
三、學校制度的原因
:
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從而真正學到東西。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上,以機械地重復式教學,而不懂得靈活變通,只知一味追求花樣百出,忽視學生的差異,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特長不均衡。久而久之,由于學生的興趣不在于他的努力,漸漸地失去了學習興趣,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地加深,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開始出現小學階段第一分化的現象。
由于科目少,難度較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點與學習成績沒有顯著的區別,所以,老師不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一些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在小學生入學前就采取”掐尖”教育方式,有的學生在小學時期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會逐漸發生變化。而且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作業完成效率低下,經常出現逃學現象。對此,許多家長會在孩子升入初中或高中后沿用以前的”棍棒教育”方法,要求孩子必須嚴加管教,禁止該學科補習。而由于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多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后導致孩子與家長的關系緊張。
如何解決”厭學”的問題?
孩子”厭學”的現象,很大原因其實在于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管理方式方法不正確,如果想要解決”厭學”的問題,還是需要在家長正確引導下,制定”厭學”的解決方案。
首先,家長應該要主動地尋找”厭學”的原因。
原因
心理學上,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叫做”厭學癥”,是由于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出現了問題,導致孩子厭學的現象。
具體表現在:
第一,不愿意上學,一提到上學就肚子疼。
第二,玩游戲會上癮,一提到學習就會出現頭痛、嘔吐、惡心、腹痛、嘔吐等癥狀。
第三,在學習中不愿意動腦思考,遇到難題就放棄。
第四,喜歡磨蹭、拖拉,作業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開始做。
第五,意志力差,一個人沒興趣愛好容易。
第六,工作壓力大,即使做了也覺得沒什么,不如玩手機游戲。
第七,有拖延癥狀,比如寫作業要到半夜十二點,早上五六點起來,有時候拖延到七點半。
第八,情緒低落,總是抱怨工作、學習和生活沒有意思。
第九,喪失興趣,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活著是多余的,已經完全喪失了快樂,沒有任何動力。
第十,長期的抑郁會造成失眠,但是晚上不容易入睡,沒有食欲,老是昏昏沉沉,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反應遲鈍。
第十一,影響社交,可能會表現出對異性交往的不自信,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和異性交往,或者對異性交往感到焦慮。
以上的抑郁癥表現,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障礙的癥狀,是一種精神障礙,但是由于身心處于不健全的狀態,多數人都是活在一個同性的世界里,與同性的人交往也沒有什么價值,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以朋友的身份和朋友相處。